杜衍是北宋初期的名臣,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世昌,生于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卒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谥正献。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进士。历仕平遥、乾州、凤翔等地方官,很有政绩,离任时当地百姓依依不舍。杜公擅长辨狱,曾经据实平反了不少冤案,深得朝廷赏识。后来仁宗特召他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改知审官院。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枢密使,次年拜同平章事,做宰相百日便被罢免,出知兖州。以太子太师致仕,封祁国公。杜衍善诗,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所收《杜祁公摭稿》一卷为底本,参校《事文类聚》前集、《苕溪渔隐丛话》等书得以传世。另从清代卞永誉所著《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中录诗十四首。杜衍兼工书法,正、行、草书皆有法,为世所重。《宋史》有载:“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知白、衍劲正清约,皆能靳惜名器,裁抑侥幸,凛然有大臣之概焉。”
杜衍有两首与书法有关的诗:其一,《和孙珪秘丞》:“老来楷法不如初,试向间齐习草书。落笔何曾见飞动,雕章早已过吹嘘。伯英比圣功难到,怀素称狂力有余。若谓伊余堪继踵,只应缘木可求鱼。”其二,《题怀素自序卷后》:“狂僧草圣继张颠,卷后兼题大历年。堪与儒门为至实,武功家世久相传。”我们由此可知杜衍的书学素养。
值得注意的是,杜衍书法风格的形成与他的长女婿大有关系。他的长女婿就是擅长草书,并且为怀素《自叙帖》补书前六行的苏舜钦。根据元代陆友仁《研北杂志》记载,苏舜钦曾在岳父家里读《汉书·张良传》,每次读到激昂处就饮酒一杯,杜衍见状大喜,以为苏舜钦日后必有大成。果然苏舜钦后来成为与欧阳修、梅尧臣并称的大诗人。苏舜钦擅长草书,尤其是大草书,丝牵绵连,气韵贯通,这在他补书的怀素《自叙帖》前六行中已经很明确地表现出来了。杜苏翁婿之间经常切磋文艺,多有佳话传出。杜衍的书法也以草书最为擅长,用笔以提为主,点画纤瘦清劲、笔势飞动,并且运用了大量的牵丝映带来增加笔势间的呼应连贯。这种风貌主要来自于唐代怀素的大草,这应该是他和女婿探讨的结果。这件《更蒙帖》是杜衍在获得朋友赠送奇珍异果后,回赠朋友四轴蜀中精妙经白表纸和四銙新茗的复信。此帖草书,11行,每行字数不一,共89字;纸本,纵26.1厘米,横44.3厘米,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据故宫书画录卷三所载旧评可知:“杜公善为诗。正书行草皆有法,而以草书名家,为一代之绝。清闲妙丽,得晋人风气。喜与婿苏舜钦论书,年位虽重而尺牍必亲作。韩琦尝以诗谢之其书云:‘因书乞得字数幅,伯英筋骨羲之肤。’其楷法清劲,亦自可爱。”从上引的评论中可知,杜衍曾在魏晋书法上下过很大功夫,《更蒙帖》无论笔法还是字法都带有明显的晋人风气。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草书如果违背了使转的基本笔法就不是草书,但是如果只是强调草书的使转笔法,一味地使用圆转笔法,就会造成线条滑而无质的效果。因此,在行笔的过程中,既要适当地运用顿挫笔法,也要把侧锋的笔法效果加以突出发挥,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点画线条的形态的多样性和节奏的变化。王羲之的草书在笔势贯畅中时常增加一些这样的变化笔法,所以点画线条变化丰富多样。我们看到杜衍的草书虽然得晋人风气,但笔法还是受怀素的影响较多。怀素的草书笔法用的是做减法的方法,汰尽繁琐,把笔法的丰富变化统统提纯成中锋圆转,做到这一点需要高超的功力与才情。杜衍的草书笔法相对单调一些,学怀素用纯中锋运笔,自始至终都是这种中锋圆转笔法,只是在精细的转笔以及提笔换锋的地方草率了些,线条略显单薄,凝练厚重的质感似乎也弱了一些。又由于杜衍运笔速度非常快,点画线条便出现了“伤于疾速”的弊病。试看帖子后面两行的用笔就知晓了。末行行楷似有宋徽宗瘦金书的感觉,当然宋徽宗晚于杜衍,也许受唐人薛稷的影响亦未可知。杜衍这幅尺牍的清劲之气倒与南宋文天祥的《木鸡集序卷》有几分相似。总之,杜衍草书中那股爽爽自有一种洒脱的风气倒是合于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