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大西汉简
2009年初,北京大学入藏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简,这批简共3346枚,其中完整简约1600枚,残断简1700余枚,简长分三种,长简约46厘米,中简约29.5至32.5厘米,短简约23厘米。北大西汉简内容为古代书籍,不见官方文档、私人文书等,因此又称“西汉竹书”。北大汉简内容有近20种古代文献,涉及《汉书·艺文志》的六大门类,包括:
《苍颉篇》:凡86简、1300多字,是迄今所见存字最多的西汉《苍颉篇》传本,且较多地保留着秦本原貌。《赵正书》:凡51简、约1500字,“赵正”即秦始皇,该书记叙了嬴政、李斯、胡亥、子婴等人言行,提供了秦末历史一个新文本。《老子》:凡280简、近5300字,分上、下两篇,“上经”篇相当于今本《德经》,“下经”篇相当于今本《道经》,与马王堆帛本一致。《周驯》:凡220简、约5000字,内容即《汉书·艺文志》中的《周训》十四篇。《妄稽》:凡107简、约2700字,讲述了西汉一个士人家庭的故事,可谓我国年代最早的古小说。《数术书》:约1600简,内含《日书》《日忌》《日约》《雨书》等篇。此外,北大汉简中还有《医书》《反淫》及其他篇章。北大汉简整理者认为,这批简的抄写年代“可能主要在武帝后期,下限亦应不晚于宣帝”。
北大汉简诸篇墨书面貌不尽相同,风格不下十种。整理者指出:北大西汉简书已近于成熟汉隶,与张家山、马王堆简帛中近于秦隶的西汉早期隶书有明显区别,与银雀山汉简相比亦显稍晚,但与定县简书相比仍略显古朴;这批竹书书法精妙绝伦,书风多样,各具特色,或古朴,或刚劲,或凝重,或飘逸,均为汉隶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总的来看,北大西汉简书技极高,各篇墨书自始至终都法度谨严、工整规范,一派成熟汉隶风范,不妨作为武帝后期汉隶成熟、定型的标杆墨迹。
北大汉简作为成熟汉隶有以下特色:
1.古隶特征消隐,汉隶八分式的构字法占绝大多数。
2.单字一律呈横扁形,字径匀整,字形统一,结构均衡有序,讲究点线的对称匀整安排,字外廓形状十分统一。单字内同类点线平行、均衡排列是周秦一系文字书写的构字特色,它与先秦东方诸国的文字结构有所不同;秦隶大体依同类点线平行列置的原则;西汉文字书写承接秦隶,在隶变进程中平行均衡结字法得以强化,这在较高水平书写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北大西汉简即是例子。北大西汉简之《赵正书》《周驯》《荆决》《反淫》《雨书》等篇,字中横势画、竖势画、斜势画间均做平行、均衡排列,其他同方向笔画也平行列置,字形看上去整齐有序。这也是汉隶重要的结构原则。
3.构字法较为统一,西汉初期文字书写的异形、异体、异写现象已极少。
4.点画笔法等已属标准汉隶形态。波势磔脚适中,少有过分的笔画延展(如超长笔)及夸饰性重笔,用笔有节制、有秩序。波磔笔已是典型的八分波磔,波笔的角度、体态、大小等都适中有度。不过,北大汉简存有一字内波脚双挑,即一字发两波的情况。
比较而言,北大汉简之《苍颉篇》古意略浓些。该篇墨字的特点是:向右方的波脚不明显,存有少量向左下方的弧尾笔,比如“笥”“耐”“字”“戎”等字,字形不像其他篇章那么一律横扁,而是横扁、正方、纵长字形都有,字形外缘轮廓也不如其他篇那么整齐统一。《苍颉篇》是秦汉时期的习字书范本,已有多例《苍颉篇》汉简出土,它们在字形上一般比同期时文稍古些,或留古隶形态,或含篆书圆转曲折牵引之法,多数是刻意拟古造成的。2008年出土的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木简《苍颉篇》中也含有不少古形、异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