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赖书法以传,书法因经学而形成并增加审美文化内涵意蕴,也因经学传延发展而发展变化,经学审美思想也直接影响了书法美学思想的形成。经学对书法的影响概而言之,包括书法实迹和书学审美思想两大方面。

汉武帝以儒家《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定为官方经典,而其存世文本书写文字基本为当时通行的隶书,故称今文经学。而古文经学的兴起主要原因则是汉景帝末年鲁恭王兴建王府,坏孔子宅,从旧墙中发现一批古文典籍,后又不断发现一些古文儒家经典。加上当时治经者对今文经与古文经研究方法和思想的不同,最终形成了为朝廷或此或彼不同程度重视影响朝野和历史的两大经学学派。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经学时,是以董仲舒和公孙弘等所阐释的今文经学为主导的。今文经学认为五经皆为孔子托古所作,并寄托了其政治思想,具有微言大义阐发性特征。但今文经学的发展后来却出现了由天人感应的谶纬迷信和一些与维护皇权相矛盾处。而古文经学以古文经典为依据,重于述古、尊古和维护传统、正统。古文经学于东汉时期逐渐兴起并逐渐获得主导地位。特别是东汉中期,以许慎《说文解字》的著成和马融遍注《孝经》《论语》《毛诗》《周易》《三礼》《尚书》等,使古文经学达到完全成熟,并成为一个时代的显学。

1敦煌写经传为索书写《道德经》局部

如果说西汉古今经学的形成是源于经文载体书法字体的不同的话,那么东汉中期大量以古文篆书和糅合篆书笔意或结构的碑刻的大量出现即是经学发展对书法的影响了。如《袁安碑》《祀三公山碑》《袁敞碑》《少室石阙铭》《嵩山开母庙石阙铭》《延光残碑》《北海相景君铭》等篆书和篆隶兼融碑刻的出现,即是由于古文经学的兴起导致了以篆书作为正统书体的一时复兴。

古今文经学的纷争最后又导致蔡邕等于熹平年间奏请厘定文字和于太学门前以标准八分隶书书刻儒家经典,这就是著名的标准汉隶和儒家经典碑刻《熹平石经》。三国魏正始年间以古文、小篆、隶书三体文字刻经再立碑于太学门前,或许有综合古今文经学和厘定三种标准文字的综合作用。

魏晋时代,儒家经学一尊被打破,以解《老子》《庄子》《周易》的玄学盛行。在敦煌写经中就有西晋初、吴末帝孙皓建衡二年(270年)索书写的《道德经》。而“书圣”王羲之则有著名的《黄庭经》,据说还写有《道德经》《佛遗教经》等。此当和王羲之信奉天师道有关。王羲之《兰亭序》《告誓文》中即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体现道家思想亦即魏晋风度的东晋流美萧散、不滞于物的尚韵书风无不与此有关。

与玄学道家思想兴盛的同时,佛教思想也开始盛行。书写佛经是佛教传播的早期重要手段,敦煌写经即以抄写佛经为主。专门抄写佛经者成为一种职业——经生手。写经书体逐渐由简书向楷书演变而形成一种风格鲜明独特的书写风格体系。

王学仲将写经书法独立于碑帖之外,是有所牵强的。除前述索、王羲之书写的道家墨迹纸本经典之外,北朝大量的摩崖碑刻刻经也是经系书法于一个时代的兴盛衍化发展。

东魏武定四年(546年),为显示文化正统地位,高澄将洛阳《熹平石经》移运邺城。虽途中丢落黄河大半,移送至邺城的残缺石经也影响了北齐书法刻石的形态。在此前北魏书法问题楷体已经成熟的情况下,竟然于北齐使隶书获得复兴。遍观北齐碑刻或摩崖,皆以复古隶书和隶楷结合的楷隶或隶楷为书体特征。

北齐书法受经学影响的另一现象则是其当代佛经刊刻的大兴。但此时经学主要指佛学。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于南北朝走向兴盛。自后赵皇帝石勒等帝王开始即虔信推扬佛学。佛学成为南北朝战乱时代的社会重要思想,但也时有排佛、灭佛情况的发生。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直到他驾崩离世,才告一段落。北齐时,与其同时割据的北周时有灭佛之议,遂有佛教徒和虔佛皇族或大臣为保护佛经于深山摩崖刊刻佛经之举。诸如邺畿南北响堂山石窟5万字刻经、中皇山石窟17万余字刻经,还有小响堂石窟、安阳小南海石窟等大量文字的整部佛经。山东泰山经石峪、葛山、峄山、铁山、岗山四山摩崖刻经也都是当时护经刻石的产物,只是由于石质条件等原因,文字变大,字数相对较少,但其保护和传播佛经文化的效果具有异曲同工之效,而敦煌等地自晋代以至隋唐的写经则是佛教经学代相传延的产物。

唐代经济文化全面兴盛,儒释道也先后不同程度获得发展繁荣。在儒学方面,有唐初经学家贾公彦、孔颖达奉旨订正经籍文字,有贺知章的《孝经》传世,有文宗时艾居晦、陈玠等人用楷书分书刻的65万字12部儒家《开平石经》;道家则有开元年间分置各大州的《御注道德经》;佛学则有奉敕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心经》《金刚经》等。

宋代儒道释三教融合,以理学为时代特征的经学影响于代表时代主流的士大夫文士书法。在以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宋书家中,无论从书学思想,还是书迹,都反映和体现着他们对儒道释思想的融会理解尝试和创造。如强调人品对书品影响的儒家思想,重视技法锤炼“笔秃千管,墨磨万锭”的“技进乎道”和崇尚自然“天工与清新”道家思想,以及追求“绚烂之后的平淡”的释家思想等。

明代王阳明浪漫主义思潮的发展,促成了以徐渭、王铎等为代表的高堂大轴浪漫行草书的形成。清代朴学经学的兴盛,促进了清代帖学没落整个中国书法衰微之时金石学,以至碑学时代风潮的兴起。

以上所谈主要限于书体文本风格学范畴。其实经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其要义和审美思想当更影响于作为艺术的形而上历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流变。按类别可以分为儒家经学、道家经学、释家经学审美思想对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如儒家的“绘事后素”“发于内而形于外”“充实为美”思想,道家的“庖丁解牛”“道进乎技”艺术生成原理、“道法自然”审美思想,释家的“行处皆留,留处皆行”思想等。宋代之后,经学对书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对书学思想的影响进而是书法创作实迹的影响。篇幅所限,本文不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