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公弼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籍山东莱州,他的曾祖父吕龟祥曾任安徽寿州知州,遂移家寿州。祖父吕蒙亨官至光禄寺丞、大理寺丞,祖父之兄吕蒙正是宋真宗时宰相,父亲是宋仁宗时名相吕夷简。吕夷简辅佐幼主宋仁宗,在刘太后听政下正确处理国内外诸多矛盾,对北宋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吕公弼以父荫补官,赐进士出身,积迁河北转运使。宝元、庆历年间(1038-1048),西北守边撤警,将士屯边如故,百姓疲累,军饷匮乏。吕公弼疏通御河,漕运粮饷,冶铁以资助经费;移近边屯兵就食京东;增加守城士卒,加筑土木工事,免除冗繁赋税及逃亡百姓所拖欠债务数百万。因有此政绩,吕公弼在其父亲卒后受到宋仁宗召见而得重用,擢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直瀛洲,入权开封府。吕公弼每上朝奏事完毕,皇帝皆目送他离去,因为他的作派很像其父亲吕夷简。
吕公弼为政甚宽,公私分明。在成都任上,有营官犯法,拒不受杖刑,愿以剑刑受死。吕公弼以杖刑乃国法为由,先行杖刑,后依罪犯要求,以剑赐死,威望大震。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书法史上“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掌管朝廷财政。不久,英宗即位,正式任命蔡襄为三司使,蔡襄撰写《国论要目》一文,力主财政改革。英宗未采纳,罢除蔡襄三司使之职,改由吕公弼担任。吕公弼颇有持家之道,他深知朝廷财政入不敷出,提倡节俭。他在掌管一国马政时,将劣马给皇帝,又不许调换。皇帝无奈,问他:“蔡襄主政时,诉讼不及时解决,致使遗留之事太多。你继任后,将如何处理呢?”吕公弼谢恩后说:“蔡襄勤劳王事,未曾有缺失,这恐怕是有人妄言吧。”皇帝因此更信任他,拜为枢密副使。
宋神宗登基,司马光弹劾内侍臣高居简,皇帝未能裁决。吕公弼说:“司马光与高居简势不两立。高居简不过是一个内臣,而司马光执掌朝中大权,愿陛下选择重要的。”皇帝说:“如此该当如何处理?”吕公弼说:“迁高居简一任官,解除他近臣之职,司马光应该不会再争执。”皇帝听从了。之后吕公弼晋升枢密使。后来有人议论欲将环庆、鄜延两处合并一路,吕公弼说:“从白草往西到定远,中间相去千里,如果两处合为一路,突发紧急事情,将如何应对?”有人又想委任边臣来议定此事,吕公弼又说:“朝堂之上不处决,而推诿给边关官吏,这样做可以吗?”于是此事停止。
陈升之建议,卫兵40岁以上者,稍有不合规制者,就削减其牢廪,迁徙到淮河以南。吕公弼以为这样做不近乎人情,皇帝说:“他们应当退为剩员,现在特给以优待,这有什么坏处吗?”吕公弼说:“臣不是生事邀名的,担心这样做会误国啊。既已让他们离开本土,又要削减其牢廪,假如二十万兵众皆反叛,如何应对?”韩绛想要恢复肉刑,吕公弼极力陈述不可,皇帝都因此而一一废止。
吕公弼《子安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是《宋史》中所记载的吕公弼的生平事迹。可见,吕公弼无愧其家风,为人直率温和,为官深明大义。北宋的文官政治发达,从政者即使官居高位,也不失文人本色。吕公弼虽志在仕途,但是书法也颇佳,其代表作为《子安帖》。该帖行书,凡六行,每行字数不一,共40字。纸本。纵26.7厘米,横28.6厘米。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件尺牍字数不多,内容为劝子安(子安者,暂不详其人)以其所学为国家效力,不要为时所掩。乍看此帖有似曾相识之感,原因在笔法上。此帖笔法颇像宋初文坛盟主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多用露锋尖笔来体现凌厉的点画质感和神采焕发的气质。另外,此帖用了很多颜真卿的提按笔法,这在许多竖钩以及捺画收笔处多有反映,所以点画凌厉中不失遒厚。苏东坡曾评价欧阳修的字“笔势险劲,字体新丽,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我觉得这句评价放到吕公弼的字中要比欧阳修更恰当。“尖笔干墨”两者都是,而结字上的“方阔”则更像吕公弼。细观欧阳修的结字,用的是内擪,像欧阳询,峭劲中显耸瘦,很少有方阔的感觉。而吕公弼的结字似乎受颜真卿的影响,庄正方阔,一副平和端雅的作派。宋代文人受到的优待极厚,普遍养成了自尊优游的性格。政事之余,所作尺牍信札大多字字之间不相连属,注重意态挥洒,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细品吕公弼此帖,当是这种时代风气的很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