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序宁简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9年至1994年入藏简牍200多枚,分别为战国楚简、西汉简、东汉简和东晋牍,这些简牍于2001年出版的《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中首次发表。其中的东汉简称“序宁简”,共14枚,有两种尺寸:长而窄的木简8枚,短而稍宽的木牍6枚;两种简所用材质不同,其上字迹不同;简上纪年为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简中多次出现“序宁”二字,“序”即是“叙”,“宁”训为“安”,“序宁”即居延汉简中常见的“予宁”。“予宁”见于文献及汉简,《汉书·哀帝纪》:“绥和二年,即位……诏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予宁”(序宁)乃汉代为父母居家服丧的专门用语。

这组简牍是简主为亡母服丧、即“序宁”过程中祈祷诸神祇祐护的一组文句,其中多数句式重复,仅更换了祈奉的不同神君。文中重复出现的“皇母”“皇男皇妇”“皇子”“皇弟”等说法也极罕见,陈松长先生认为,此“皇”字与“皇天”相同,“皇男”即皇天所辖之男,就是活在世上的男子。

1序宁简牍

也有研究者对“序宁”提出不同的解释,认为“序宁”为人名。如李均明《读〈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偶识》以及胡平生、李天虹等意见如下:皇母序宁,七月初一发病,十二日去世,皇男皇妇皇子皇弟等两次为之祷告,祷告对象有炊、造(灶)君、外家、社、郭贵人、殇君、田社、巫夏等等;第一次祷告是为序宁祈福,第二次祷告是为生者免除责任、为死者解脱凶灾。

序宁简有两种墨书风格,为两人所书,第一种简长而窄,单行书写;第二种简短而宽,两行或三行墨书。

第一种简弥漫着草写意味。这体现于:一是汉简草书中的弧形笔道于此简颇多,“日”“目”“月”“口”“冖”“勹”等的右部皆曲转,作“)”状;二是出锋笔较多,包括大量弧形笔画的收笔处,还有一些短横、短撇的钉形笔末端,乃快速书写所致;三是因为速写且收笔露锋,笔画间有些牵连的意味,比如“宀”的点笔。由于常切锋起笔、不做藏护锋毫,点线露圭角、出锋芒,显得笔势凌利,这种尖利笔触和大量弧曲线段构成对比;点线粗细变化较大,一笔内有时也显粗细之变,可算是速写隶书中富于锋毫变化的墨迹。

第二种墨迹与第一种墨迹的相似处是棱角分明和笔势凌利,但第二种在字结构上与第一种有区别,即不太遵守隶体结构和横扁字形,笔画长短、形态比较随意,钉形、棱形笔画自如变幻,收笔不回锋,体味不出隶书的波挑感,捺笔更似今楷的捺笔,也少有第一种字迹那种弧形笔画,点线硬挺,字形内收,绝少长笔逸出。

这两种字迹一曲一直、一横一纵、一放一收,各具特色,然而它们所示书体大趋向意义上的差别更引人瞩目:第一种长简属于规范隶书之简率草写,“新体”因素不多;第二种短简则显露东汉新隶体面目,写法富含活力及可变异因素,实际上近于拆散隶体结构并重组。其实东汉初叶简牍书写已有了多种变异,写得不是太草的墨迹,如武威磨嘴子王杖简等,横折处有明显的提顿笔折法,提顿笔还引发了粗细笔变化;破城子甲渠候粟君所质寇恩事简有比较潦草的笔画,草书写法不仅提升效率,其中的点化笔、钩连笔等更引发隶体笔画的变异,以致生成早期楷书雏形。当然,这种变异的滥觞须溯至西汉后期。序宁简第二种简的写法仅是东汉前叶日常书写中的一例,而且其中所含“新变”因子也不比同期或早些时候的简牍多,但序宁简至少表明,富于活力的俗写隶书正在改变着传统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