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娱乐圈的跨界标准看,书家习画与画家习书还谈不上跨界,毕竟历史上有“书画同源”一说。但学术界对两者关系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过,其套路无外乎以“书画同源”为基准,再摘抄些老祖宗书论、画论中有关笔法、墨法的句子,然后举几个古往今来书画皆佳的大师实例来自圆其说。很多书画家坚信书法是最高艺术,自然也是中国画的基础,就像油画家脱口而出的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类观点认为,书法之于中国画的重要性,一般画家也许体会不到;但要想成为大画家,不懂书法便几无可能。当然,也有毕建勋等画家对“书画同源”说进行颠覆性的讨伐,认为这种“顺口溜儿”式的论调是“千年骗局”,是学术研究的惰性所致。他们认为,书画发展到当代,各自已有其成熟的艺术批评标准,不是一句“书画同源”就能概括的;相反,它倒成了中国画发展的阻碍。该论一发表就如石投湖,引发争论。于是,大家便将各自熟悉的观点又重新申述一遍……

笔者无意参与这样的讨论,只想对当下艺术市场中书家爱作画与画家好写字的现象进行一下探讨。

中国当代艺术的“高烧”刚退,书画市场又开始“发烧”。书画作品以尺论价,还供不应求。市场过于火爆,诱惑实在太大,以最快的速度制作更多的作品以获取最大的利润是不少书画家的主要任务。近些年,所谓“著名”的书画家何止成千上万。试图借书画博取富贵者,多如过江之鲫。凡能提毛笔写字的,几乎都成了“书法家”。什么“将军书法”“作家书法”“画家书法”“诗人书法”“歌唱家书法”“主持人书法”“企业家书法”等等,不胜枚举。业余书法爱好者尚且知道用自己“三脚猫”的书法功夫在书法江湖牟利,何况是专业书家呢?如此,一个省级书协挤满64位领导就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了。

稍熟悉拍卖行情的人都明白,书法虽写得快且好卖,可价格与国画还是不可同日而语。于是,有名头的书家开始热衷于绘画。毕竟有多年的书法修养,随便几株兰草、一组怪石,还是可以信手拈来的。这“四君子”之类的小品,仅论笔法,可能连一般的专业画家都无法企及;但绘画不只是线条和笔法,还有构图、色彩等语言。如若置于当代中国画创作背景中批评,大多数书家的画显得迂腐,而且形式、题材太过陈旧。不过,谁又会去细究,又有几人真的明白呢?中国书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他们的欣赏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人的评价标准还停留在是否“漂亮”“好看”的阶段。一般的收藏者也视其为投资性商品,有利可图即可。从这个角度来看,书画收藏市场真可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而画家习书,又何尝不是这样?美术圈中有点名头的画家,在畸形的艺术市场中,所标画价高得离谱;而且往往画幅越大,价格越高。况且一般来说,创作一幅画所耗时日和精力都远大于书法。因此,和书家卖画一样,只要有名头的画家即可卖字,质量如何则无人关心。公允地讲,由于画家终日研究笔墨,具有绘画素养,随意“画”出几个毛笔字来,在笔墨变化、字体结构和章法布局上,倒也能显出几分好看。胆大者笔下也许还有一份无根基的“狂怪”。

除去利益驱动,中国书画与官场腐败特有的“雅贿”关系也是促使书家画画、画家写字的另一原因。“雅贿”隐蔽且不好估价,成为很多权钱交易的敲门砖。而此时,书画家的名头就显得特别重要。而圈外人士看名头,只能看作者是否是美协、书协或专业院校有头衔的名家。至于是书法家的画还是画家的书法,已经不重要了。这也可以反证为何近年来书画家热衷于出版个人作品集、花钱请人写软文吹捧、频繁参加各种书画大赛,甚至花钱购买类似“卢浮宫”颁发的山寨式金奖。这些“材料”似乎能佐证他们“名家”的头衔,进而获得更华丽的包装与炒得更高的价格。

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传统书画逐渐远离修身养性与艺术追求,异化成了可以带来暴利的商品。这种舍本逐利的短视行为,不仅破坏了正常的书画市场,更是对广大青年学子的一种误导。他们会因此对书画失去应有的敬畏,认为从事书画极易获利,觉得只要会画画就会写字、会写字就会画画,从而放弃长期沉潜于传统文化之中研读的精神。

要刹住这股浮躁风,不能简单地依靠书画家转变艺术态度,还需要健康有序的书画市场生态建设。这时候,严肃的艺术批评就显得更加重要:其不仅担负着艺术价值判断的责任,而且有义务对大众进行书画知识的普及。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一个良性有序循环的艺术生态,促进中国书画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