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荷”可谓是表义最为丰富的一个意象。

“浦上生绿烟,波底荡红云”如此勃勃之生机,是在写荷,“留得残荷听雨声”这般悲秋之意,也是在写荷,“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是在写荷,欢喜自在的禅意也是在写荷,甚至鸳鸯相与、蝴蝶翩跹、鱼戏蛙鸣所寄托之情之趣,亦然写荷。

兹荟萃历代名家笔下之荷,满目摇碧,蔚然生香,不亦乐乎。

1五代 黄居寀 晚荷郭索图

2宋 佚名 太液荷风图 台北故宫藏

3南宋 吴炳 出水芙蓉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4南宋 李安忠 疏荷沙鸟图

5南宋 佚名 荷蟹图 页 绢本设色 28.4x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6 10 9 8 7

明 陈洪绶 荷花鸳鸯图 绢本设色 183×98.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荷花鸳鸯图》陈洪绶早年时的作品。此图以荷花为题,画上4朵荷花,由含苞欲放到花蕾初绽,从含露朝阳到争艳怒放,形象丰富地展示了荷花的多姿多彩。而荷叶的俯仰截掩则映衬其“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拟人化风范。一块形状奇怪的太湖石,立在荷叶丛中。

两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正欲向一朵荷花飞去,而另一只早已停留在花心之上,一动一静,互为呼应。莲叶的婀娜多姿,荷花的娇艳欲滴,与古石的瘦硬层叠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在作者的笔下却被结合得十分自然。一对鸳鸯在水面戏水悠然,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正隐伏于石后的荷叶上觊觎甲虫,弓身欲动,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意趣。在这幅图中,作者用笔工致而不显刻板,着色醇厚而不流于俗腻,画风素洁明快,既有应物象形的写生功底,又不乏变幻合宜的适度夸张。

图中水面上的青萍(叶),星星点点,集聚在水畔的鸳鸯、荷叶、枝干乃至岩石脚周围,将全图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全图布局周密不苟而灵动,工笔又辅以写意,是陈洪绶工笔重彩画的重要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