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进入老境之后,个人风格逐渐突出,但对风格的“排他性”也逐渐强烈起来,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没有风格面貌是不好的,有了“排他性”也是不好的。因为这种“排他性”会使你的艺术失掉了营养。

艺术家要不断地对自己提出要求,才能继续前进。在达到一定熟练度以后,对自己不再提出新要求,就只能在风格画法上重复自己,这可以叫“熟能生熟”,但也能变成“熟能生俗”。

有的人作画几十年,还是老样子。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也犯过这种毛病,这是一种印刷机式的重复。理论家批评这种重复,是应该的。可是有一种“重复”不应反对,那就是每每重复,每每提高。白石画虾、悲鸿画马、黄胄画驴,都属于这种不断提高的“重复”。

治艺有个自己的风格面貌,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事,面貌是有了,可如果是个丑八怪,这种个人面貌又有什么用呢。画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带给欣赏者的应该是享受,而不应是难受。

新风格的作品必然有些不完善,再加上人们欣赏习惯上的惰性,不免受到一些批评指责。这不可怕,可怕的倒是那种安于现状、盲目崇拜、拒绝新风格的态度。不完善可以改进,不习惯可以等待。君不见扬州八怪现在已经不怪了吗!

画家的风格相对稳定是必要的,但长久的稳定就意味着停滞不前。

风格不是“规格”,风格要求的是个性,规格要求的是共性。一个是艺术的要求,一个是科技的要求。但如果把握不好,风格也会“规格化”,变成没生命的东西。一些人写篆书,常常走入李阳冰之后那种过分平正、接近“规格”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