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三国两晋
一、郴州苏仙桥三国吴简
1.郴州苏仙桥三国吴简概况
湖南省郴州地处南岭北麓,战国晚期楚国的势力已达此地,秦末项羽逐义帝于郴,汉初该地置桂阳郡,西汉至两晋今郴州为桂阳郡郡治所在地。2003年底,郴州市苏仙桥发现汉代至宋元时期古井11口,其中4号井(J4)清理出三国吴简140枚(含残片),被称为郴州苏仙桥三国吴简。郴州吴简纪年为吴孙权赤乌二年至赤乌六年(239-243年),这批简应为此期墨迹。整简长23至25厘米、宽1.4至2.1厘米,简多残断,简形不很规整,削衣碎片几占一半,一些简被火烧过。郴州吴简的文书接收者为“李某”,这批简牍应为李某的私人之物,李某很可能是孙吴时桂阳郡府的属吏。
郴州苏仙桥吴简经初步整理后,其内容大体分五部分(◇表示断茬,□表示不能识别):
(1)簿籍类:多为钱米牲畜价值的记录,如简40正面:
男子黄孔米六百八十六斛八斗六升为钱七百九十六万◇
(2)文书、书信类,如简4:
正面:李君昨□得送�”□知念不以(已)幸复乞少椠得用刺府曹
背面:又却并所白人者乞差次而已党(傥)不终也邓鱿再拜
(3)记事类,如:
简7:右嘉讳六年判(叛)户口食人已还故居
简10:得□刘笃事傀对薄(簿)不复在之大无有笃名
简19:◇□逐亡叛不得佃种米当出无有◇
(4)纪年类、习字类,如:
简31背面:死死死死死死死死死死死
简135正面:伯赤乌六年九月满
简60:◇【桂阳】桂阳桂阳祠桂阳阳◇
习字简所书内容断续不连贯、语句不完整,但亦保留一些资讯,有的简既有纪年记事又是习字简,如简31正面:
赤乌五年正月甲子朔一日东部都尉谢君顿首死罪死上死死死死
(5)其他类,郴州吴简近半数因过于破碎不能卒读,遂列一类。
2.郴州吴简墨书考察
郴州吴简数量仅有100多枚,且削衣残片占相当比例,不过许多简均两面书写,所含墨迹信息也算丰富,楷、行、隶、草多体俱现。
郴州吴简之楷书简有简2正、4背、5、17、19、31正、32、40、53、55、57、84等。其特征表现在:
(1)提按笔更加明确。一是横折部的提按进一步强化,如简4“知”“得”“置”“复”“曹”等字的横折;二是一些笔画行笔过程中富于提顿意识,如简4中的“槾”“念”“复”等字。在提按笔中,很多写法是与快写(行、草)动作密切相关的,如“复”的左旁及反捺,“念”之“心”、“送”之“辶”等。提按笔法及其形成的许多笔画部件等多源自草写法,于汉末魏晋间逐渐楷化、部件化。提顿笔也增强了笔画间的粗细对比,这也是今楷成熟的一环。比如郴州简17之“白”字的横折写法:横笔较细,至转折处重按并下拉,形成横细、竖粗的强烈对比。同简的“刘”“温”“使”等字也如此。
(2)楷书的竖钩逐渐成型。“竖趯”笔属今楷典型笔画。长沙东牌楼简中的“竖钩”笔尚属初级发展阶段,其末钩部一般向左下方拉出(来自东汉俗写隶书技法),而非后来今楷的向左上方尖挑。发展到孙吴走马楼简、苏仙桥简时该笔画越来越成熟,多有上挑之趯,如苏仙桥简4之“得”、简2之“陈”、简31之“子”“朔”“谢”“尉”等字的竖钩都挑向左上方,合于标准今楷的竖钩法。趯笔这一细节可见早期今楷在三国时代急速发展成熟。
(3)横画的进变。横画在汉字中位置重要,也较显眼。横画在由篆而隶的演进中曾是重要的细节指标,然而在今楷形成历程里,横画的进变却显得有些迟钝。这体现在:后汉末到三国间,横画仍普遍作尖锋起笔法,继而加重笔力、重顿收笔,形成左尖细、右重粗形态,其中总是隐存隶书遗痕。在早期今楷中,横画和捺笔大概是留有隶意最多的笔画。左尖右粗之横笔写法在民间俗写中很普遍,调锋起笔的横画在三国墨迹中仅少量出现,如走马楼简。何以如此?早期今楷出于草率隶书系统,其中横笔的简略快写法即是顺锋入笔之后顿按收笔,这实际上是省略了隶书横画的起讫笔即蚕头燕尾法,波势亦被弱化,遂成左轻右重型横画——这写法到三国时代(民间书写中)仍未有太大改观。若将之规整化,就须像汉隶那样在起笔处加上调锋按提一类的动作,即成为今楷的横笔法。到郴州西晋简时,尖锋入笔的横画还是不少,另有一部分横画为斜侧锋入笔,这与东晋名家楷法几无二致了。这种笔画细节的技术规范与提升或主要由书写精英阶层实施(比如钟繇被看作规范早期楷书的名家),并在社会上逐渐普及。从社会性书写角度看,郴州吴、晋简这类墨迹仍处于楷化过程中,而且这种演进延续了较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