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枚(约1669—1742),字吉臣,号金门画史,山东胶州人。他为焦秉贞的弟子,是著名的宫廷画家,受康熙赏识,声名鹊起。但雍正在位时,他遭受冷落。雍正不喜欢国人借鉴西洋画法,而焦秉贞和冷枚皆吸取西洋画法,因此冷枚等人被逐出皇宫画院。故雍正在位13年的清宫档案中无冷枚之名。此时,冷枚多寄居于宝亲王弘句府中,绘《指挥如意天花落》《农家故事册》《得果图》等,不敢用带“臣”字的印章。乾隆元年(1736),他复被召用,画圆明园殿宇。经一年多的写生创作,他完成了《圆明园四十景》等巨作。这一时期,冷枚为乾隆作画五六十件(套),题材包括人物、佛道、鸟兽、马龙、建筑园林、宫廷器具、历史故事等等,由此可见其绘画的全面性。焦秉贞、冷枚、沈喻是康熙晚期的三位著名宫廷画家,而冷枚实历康、雍、乾三朝,寿命亦长,故有“以画供奉内廷最久”之誉。
绘画艺术具有视觉语言通感,故较写实的作品易于被人们接受和欣赏。此古今中外绘画之共通处。当然,艺术水平的高低不在于形式的写实与写意,但多元发展是历史规律之必然。故西方学东方、东方学西方,以求互补增益。中国人惊羡西洋画之逼真,故自万历七年(1579)耶稣会士罗明坚携油画来华揭开西画东渐的序幕之后,利玛窦、郎世宁等一批传教士将立体感很强的画法传播给中国,还与中国画相融合,创造出中西结合的新风格。尽管国粹派指斥其格调不高,甚至雍正皇帝下令逐出效法这一新风格的冷枚等画师,但从“杂交”可出强种的特性看,中国画扳一扳多年“逸笔草草”的文人画积习,增强直夺形神的造型能力,未尝不是好事。后来,刘奎龄等人将这种画风发扬光大,证明了兼具二者之长不仅可行且影响深远。当然,中国画之本是不可丢的。冷枚取法院体工笔画,上承“六法”文脉,勾染诸技精雅秀润又富古朴刚健之韵。其夸张的树石具有马、夏笔意,近陈老莲手法。他融汇西洋画造型、意境的作品更加逼真感人,如《避暑山庄图》《百子图》等都充分体现出其工于写生、形色并美、变化丰富的绘画本领。
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冷枚《杂画册》为纸本设色,共7页,每页纵19.9厘米、横17.6厘米,末页题“乙卯春日画为翁老先生教政,东溟冷枚”小楷款,钤有“冷枚”朱文方印、“吉臣”白文方印等印章。册页分别绘有七种题材,花鸟、山水、人物皆具。画家将所画物象或拉近特写,或置于辽阔空间,均有足可玩味的情节性。此册页兼工带写,每开构图各异,中西调和而妙趣横生。图一绘湖岸一收网渔夫。网已拉出水面,渔夫力绷、弓身、蹬腿、伸臂的动作与渔具的线条相呼应,使画面干净有力。远景山体以浅淡的设色染出,近景苇丛意笔生风,笔墨洒脱自然。图二描绘了桐荫下、小溪边、石案旁一淑女正斜坐凝思。从画中石案上的文房用品可以看出,淑女已备好纸砚,意在创作。画家将朴厚的皴擦与细致的勾染相结合,重在人物情思、神态的刻画,使作品呈现出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图三画一群游鱼追逐于落花、水藻之间。鱼分三组,落花、水藻正侧、大小、聚散、浓淡交互,以碎为整,笔致刚柔兼备,湿染色墨,自然天成。图四刻画了雪溪归渔的场景。画面中,一戴笠披蓑的渔翁拄杖,扛钓竿、鱼篓,踏雪回归。山野素裹,寒风劲扫渔翁与芦苇。天色已见灰暗,更彰显出渔翁刚毅不屈的性格。此外,册页还绘有秋虫、高阁远眺、文士饮酒。绘有秋虫的一页中,画家以两棵秋草和一丛秋菊表明时节。落于草籽上的纺织娘已泛起老绿色,与花草色调协调呼应。描绘高阁远眺场景的一页中,一白衣高士立于阁楼上凭栏远眺。画面工写、虚实对比强烈,诗意颇浓。刻画文士饮酒场面的一页中,一着唐装文士呈“举杯邀月”状。两童子馋酒聚乐,一饮一看,浑忘童忌规矩,效成人放怀之事,令人忍俊不禁。
此册页虽尺幅不大,但却展现出冷枚于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画科的功力,凸显出其融中西绘画技法于一体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