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人物数目分、按身姿朝向及动作分以及按情境分这三种常见类型划分法也互有交集。中国文化中有着隐逸理想的传统,又加之文人士大夫对绘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致使山水画点景人物中有一类题材尤受青睐,即“渔樵耕读”。这种寄寓了文人隐逸理想的题材虽亦包含劳作场景,但其意趣却与现实气息浓厚的世俗类型迥然不同。举“渔获”和“耕种”场景为例:“渔获”如元代王蒙的《花溪渔隐图》(图一为作品局部)和五代赵幹的《江行初雪图》,“耕种”如王蒙的《谷口春耕图》和宋代马和之的《高宗书孝经马和之补图》(图二为作品局部),前者承载的是文人理想,后者却有着浓厚的世俗气息。
以上划分比较笼统,因为人姿百态,不易精细归类。实际上,倘若作点景人物只是从既定的模式里进行机械抄袭或略作变化,那么作品亦不能脱落俗套,予人以新意。作此归类的初衷只为初学者能从海量的古代绘画中拣取精要,而个人绘艺的后续发展则全仗自己用心。原创是非常重要的。
三、点景人物的表现技法
点景人物可按技法分为重彩、淡彩或水墨点染、白描和没骨等。其中淡彩或水墨点染较为常见,而没骨则罕见。任伯年的作品中有没骨的表现手法。
淡彩或水墨点染中又常见极简人物,用于尺寸极小或风格精简的画作中。此类点景人物在用笔时要惜墨如金,力求活脱自然而忌板刻,使笔简意足、余韵无穷。画这样的点景人物时切忌肆意涂抹,所谓“逸笔草草”亦有其内在的法度,须包纳人物画的基本法则。这类表现手法在许多古代山水巨匠的作品中常可见到,如郭熙的《早春图》(图三为作品局部)、夏圭的《溪山清远图》等。现代画家李可染《江城朝市图》中的点景人物用笔及形态表现也极为老辣活脱,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