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布(1036—1107),字子宣,江西南丰人,北宋著名文人曾巩异母弟。父亲曾易占在其年幼时候去世,曾布童年时便从学于其兄曾巩。曾布中进士后授官,被宋神宗赏识,并在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大力相助,后在宋徽宗时期任丞相。“南丰七曾”(成员包括曾巩、曾肇、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北宋时期擅长书法的政治家甚多,像范仲淹、苏轼等。这或许与宋朝推行文治有关。因科举之故,朝廷在行文书写上对文人有一定的要求,也要求文人在经世治国的同时关注书画辞赋。
曾布这件《致质夫学士尺牍》为楷书,凡十行,每行字数不一,共70字。纸本墨笔,纵28.1厘米,横39.7厘米。释文为:“布顿首,还朝虽久,未获一接绪论。倾企不忘,比蒙枉顾不遗,岂胜感尉。秋意加爽,窃惟优游图史之间,诸况甚适。拘文无缘造谒,但增乡往。谨奉启叙谢不宣。布手启上质夫学士侍史。”
从尺牍的内容来看,这应当是曾布写给自己的友人“质夫学士”,并告知其虽然重回朝中已有时间,但他仍对之前对自己的帮助非常感谢,还想到这已是秋高气爽的时节,优游于图史之间也是一件畅意之事,表达了自己“叙谢不宣”的感情。“质夫学士”可能是当时能文能武的名将、诗人章楶。章楶字质夫,建州(今福建)浦城人,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宋史》对其有传。曾布这件尺牍相对日常尺牍的创作显得比较严谨和正式。全文字数不多,但全部用楷书写成,用笔谨慎,可以看出作者在书写之时的心情和对待收信人的郑重之意。
宋人楷书与唐人楷书相比,更加不求法度,显得更为潇洒恣意。此篇曾布的楷书,就形态来看,应当为小楷一类的书写,但对点画的追求力求做到每个字的完美。整体看来,行间关系和结构非常疏朗开阔,毫不拥挤,干净利落。每行字数虽仅有数字,但错落有致,在视觉上给人以和谐的享受和追求。由于用小楷书写成,又追求十分严谨的态度,所以在行间中很少见到太多的映带关系。而字与字之间的呼应显得比较微妙,下一个字的起笔会稍稍承接上一个字的势头,这种呼应的减弱可能是书写时行笔比较缓慢的缘故。
其实,本幅尺牍最出彩的地方仍然是单个字的书写。作者极其严谨认真的态度全部反映到了可见的书写上。单独去欣赏每个字都有非常特殊的美感在其中。曾布的结体稍稍有些宽,向左右之势发散。所以横画显得比较细长,而涉及纵向的笔画都略微厚重一些,并且有很明显的提按在里面,从“布”“图”“宣”等字可以看出。除此之外,单个字的结体并不紧凑,如“顿”“倾”“顾”“启”等字都非常松散。但字体结体的松散并不影响作者将其重新凝聚在一起,松散的形态经过书家个人的匠心处理,显得有另类之美。作者有意地将某些字的笔画重按或者用极细之笔画。这种轻与重、浓与淡之间的对比显示出极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感,比如“感”字的弯钩、“奉”字的撇笔,细与粗的对比碰撞在整幅尺牍中显得格外出挑。曾布的书写比较自由,很多字虽然看起来认真端重,但仍然具有一种书体本身的潇洒开放在里面,比如“企”“惟”“获”“比”等字。结体放松,字间关系融洽,也会给人舒服的视觉感受。
对于书写的控制和书法美学的体会,曾布应当有自己独特的心得感受。在用笔方式上继承了宋代其他书家的用笔特点,比如转折处方折、内收等笔法。但同样其楷书亦是有学习唐人的法度,比如唐人重起笔和收笔的动作,追求饱满,笔画俱到的习惯。在曾布的单个字中能看到唐人笔意的存在。可见宋人之法也是源于古法,再结合自己的书法特点适当借鉴,取它法为我法,才能出现独具特点的个人之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