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民国时期海上画坛的吴湖帆、吴华源、吴待秋、冯超然、周愚山等书画家,恐怕无人不晓。然而时至今日,当时不少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却或被遗忘或被歪曲或被低估了。
民国时期,中国艺坛尤其是海上书画界群星璀璨、名家辈出。特别是在吴昌硕之后,吴湖帆、吴华源、吴待秋、冯超然四人成为海上画坛的风云人物。他们都因山水画而享誉大江南北,被称为“三吴一冯”。上世纪40年代,他们的画价不仅高,而且销路好。以吴湖帆为例,他是一位集诗、书、画、鉴、藏于一身的大艺术家,在民国时期的画坛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跟其学画的人众多,可谓桃李满天下。谢稚柳先生曾评价吴湖帆的绘画艺术:“不被‘四王’风貌所囿……上朔明唐(寅)、沈(周)等,涉猎宋元诸家……以清逸明丽、雅腴灵秀、似古实新的面貌独树一帜,成为那个时代最具光华的画家。”此外,绘画巨匠张大千也向来对他十分欣赏。在张大千看来,若论才学、地位、修养、画艺,真正称得上传统文人画家的只有两位,一位是溥儒,另一位就是吴湖帆。在市场上,吴湖帆的作品历来是海内外典藏家收藏的热门,但由于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治运动,存世量已很少,这使他的作品更加珍贵。从市场行情看,民国时期,他的作品十分昂贵,动辄以金条来计。当时他与张大千、吴昌硕、溥儒、冯超然的作品价位是市场上最高的,一张吴湖帆画的价钱可以买几十张甚至上百张齐白石或黄宾虹的画。可是如今,吴湖帆作品的价位却是齐白石的一个零头。近几年,随着中国书画作品拍卖价格屡创佳绩,吴湖帆作品的势头相当不错,但相比现在走红的齐白石、黄宾虹仍不是一个档次,似乎已沦落到二三流地位。至于“三吴一冯”中的吴华源、吴待秋、冯超然几位,市场命运则更是凄凉,不要说同齐白石和黄宾虹比,即使同吴湖帆比也相差甚远。而吴华源、吴待秋更是已沦为书画市场上的冷门人物。
民国书法大家周愚山也是如此。他的篆书在民国时几乎无人不佩服,有专家甚至称之为“民国以来篆书第一人”。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周愚山或被遗忘或被歪曲。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任政的书法在书法界可谓红得发紫,那时上海朵云轩出售任政的字标价是每幅120元,而周愚山送去的字被要求要低于任政书法的标价,当周老听到自己作品的价格低于任政后毅然拿回了书作。早在1935年周愚山在中医学院读书时,就曾用一幅颜体楷书参加上海市书法比赛,并征服了马公愚等众多名家评委,最终获得了一等奖,为此,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吴铁城还亲书“媲美右军”予以表彰。国民党元老、标准草书创始人于右任先生对周愚山书法也是敬佩有加,在1938年还为他题写了“四体碑范”予以赞赏。自此,他的书法声名鹊起,红遍了大江南北,他还曾与张大千、溥心畬等大家合作书画,并组织书法研究会,编印书法讲义。他的书法讲究字法、章法,强调个体美和整体美的结合,尤其是他的篆书已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也许有人会问,周愚山在民国时期的声望、地位及作品价值到底如何?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典型例子颇能说明周愚山在当时的影响。
第一件事发生在1943年,上海有位著名的富商叫赵厚浦,此人为了给母亲庆祝60岁寿诞,提前一年便开始筹划,准备请当时全国最著名的书画家为母亲祝寿画画写字,为此,他逐个列出中国最好最有名望的书画家,然后运用财力、人脉运作,请这些书画家每人画或写一张册页。在这份名单上,有吴湖帆、溥心畬、黄宾虹、齐白石、刘海粟等186位,可谓洋洋大观,当然周愚山也赫然在列。封面请德高望重的叶恭绰题写了“贞永松茂”,共为四册。这套册页可以说展现了民国时期中国书画创作的整体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及艺术价值。
第二件事是在1947年,周愚山在上海大新公司二楼画厅举办个人书法展。那时的大新公司就是现在上海家喻户晓的第一百货商店。当时南京路上最知名的公司有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而大新公司是四大公司的龙头,影响最大。当时,艺术家能在这样的地方办展览是最体面、也是最上档次的。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书展盛况空前,书法展的请柬由著名书法家马公愚亲自书写,马公愚和邓散木还为其题写展名,分别刊登在《新闻报》和《申报》上。上海为之轰动,所有展品被订购一空。展览之后周愚山身价倍增,许多前辈名家如白蕉、马公愚、邓散木等都不如他,尤其是他的篆书在上海滩可谓傲视群雄。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非艺术原因,他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销声匿迹。
为此,有着20多年艺术市场经验的我常常扪心自问:究竟是民国书画家艺术有问题,还是藏家眼光有问题?好在吴湖帆先生生前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我的画要500年后再作定论。”所以,目前市场上书画价格的潮起潮落都是正常的、暂时的,时间拉得越久,往往看得越清楚,正如人们常说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想,现在来下定论或许还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