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特意义与特色的书体。其中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等书体,古代象形文字特点明显;小篆吸收六国文字的优点,废除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其象形意味大大减少,符号化更加明显;汉篆方正端庄、气势宏伟,精品迭出,将秦篆发扬光大;唐篆以李阳冰为代表,其篆书作品被后世推为楷范;清篆一扫元、明两代的颓势,进入篆书复兴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篆书大家。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由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李敬东先生撰写的系列讲座《篆书24品》,敬请关注。——编者

篆书24品(1)

□李敬东

一、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据考证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它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1后母戊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此鼎发现于1939年,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官村吴培文的叔伯哥哥吴希增在野地里探宝,探杆探到13米时碰上了坚硬的东西,挖出来一看,头上带着铜锈。当晚,他们找了十七八个人,趁着夜幕动工挖掘,为了防备日本人发现,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第二天晚上,挖掘队伍扩大到40多个村民,连挖了三个晚上,抬上来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这正是震惊后世的青铜器国宝后母戊鼎。

后母戊大方鼎出土后被秘密运回村中,暂时埋到了吴培文的院中,用柴草伪装好。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向当时驻安阳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队长黑田荣报告此事。黑田荣很快就来到了吴培文家,绕着鼎一边转圈一边嘀咕“宝物!宝物!”。日本人走后,吴培文他们的心也提了起来,再留着鼎可能性命难保。一番商量后,他们找来北平大古董商肖寅卿看货,打算卖掉。肖寅卿出价20万大洋,还要求将大鼎分割成几大块装箱。农民们还真用钢锯、大铁锤,趁着夜深人静分割大鼎。虽然是受了20万大洋的诱惑,但毕竟越砸越觉得作孽,吴培文阻止大家再砸下去,大家也横了一条心,决心要把大鼎好好保护起来。之后,日本人连续派兵进村搜宝。第一次,日军一百多人将吴家大院翻了个底朝天,由于此时大鼎已被村民重新埋入地下,日本人无功而返。日本人走后,吴培文将大鼎转移到了自家马棚地下。第二次,日军来了三辆大卡车,一进村就架起了机关枪,吴培文急忙检查了马棚的伪装,又泼了些泔水,自己也混出了日军包围圈。一直在村外待到天色擦黑,吴培文听到日本人收兵的哨声,立刻跑回家,直奔西屋马棚,大鼎仍在。吴培文大叹“大炉有灵,天助我也”。后来,吴培文花20大洋从古玩商处买了一个青铜器赝品,藏在自己家炕洞里。不久以后,日本兵和伪军又进村了,直扑吴家后院,扒开吴培文的睡炕,抢走了那个赝品青铜器。但由于日本人仍旧盯紧着吴培文的行踪,要继续搜捕他。为了保护大鼎安全,吴培文将大鼎秘密托付给自家兄弟,自己则远离家乡避难,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安阳。吴培文等乡亲为保护国宝,在吴家大院三次转移埋藏地,使其免遭日寇掠夺。

1946年6月,当时安阳县政府一位陈参议打探到大鼎的下落,他劝说吴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政府。时任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主任的陈子明和国民政府安阳县县长姚法圃带着一班警察,将大鼎从吴家大院东屋挖了出来。这一事件登载于当时的《民生报》:“7月11日夜派队并商得驻军X部之协助,至该村掘至终夜,于天明12日早晨将古炉用大马车运县存放古委会内。”此文中“古炉”即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不仅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其纹饰更是美观庄重、工艺精巧,其价值因此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美。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铭文书法劲健雄浑,虽然字少,但是章法朴茂,结构严密,丝丝入扣,具有阳刚之美。

2“后母戊”鼎文拓片

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司母戊”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但争议一直不断,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于是在此后出版的《辞海》对“司母戊鼎”做了这样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做。如今,把“司”改为“后”,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