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中国书画报》连续读到有关《流民图》创作背景的争鸣文章,由是我想起了被当代美术史学界誉为“第一幅抗日油画”的《弃民图》(见附图),和它的作者——有“西画民族化探索的第一人”之誉的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王悦之先生,故在此把这位现代美术先驱和他的《弃民图》作些简要的介绍。
王悦之(1894—1937),原名刘锦堂,号月芝,生于台湾省台中一个米商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喜爱绘画,在台中公学读书时家道中落,全家迁往乡村务农。他不肯辍学,毕业后考入当时台湾最高学府——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科,靠公费继续学习。当时台湾正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殖民统治下,所谓“国语”,乃是日语,学校教师全是日本人,连汉文课也用日语讲授。虽然如此,并未能割断他与祖国文化的联系,毕业时他不但写得一手好字,而且能够作文言文和古诗词,这为他日后回归祖国大陆从事美术活动奠定了基础。1915年,他以官费赴日本求学,先入预科性质的川端画学校,专学素描。第二年进入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科,该校是日本也是亚洲学习西画的最高学府,如我国早期留日学画的李叔同等人就毕业于该校。他在该校就读期间,受到了严格的学院式训练,养成了严谨的作风。当时日本西洋画坛,印象派非常时兴,形成与学院派分庭抗礼之势。他对印象派注重外光、空气和色彩的画法很感兴趣,在校外学习了它的表现手法和画理,同时对日本东洋画的设色用笔也进行了研究。经过五年的学习,他具备了多方面的绘画才能,尤其擅长肖像画。
就在他临近毕业时,祖国大陆爆发了震撼中外的“五四运动”,消息传到东京,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对台湾人民的压迫,早已使他不堪忍受,使他产生了归国投身革命的志向。1920年夏,他从日本搭船回到上海,意图晋见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充当一名追随者。接见他的是一位老同盟会员、国民党中委王法勤。会见中,他的一腔爱国热情和英锐之气深得王法勤喜爱。经人提议,他被王法勤收为义子,从此改姓名为王悦之。可是,他参加国民革命的意愿却由于王法勤不希望自己的后辈再从政而受到阻拦,于是他又回到东京继续学习。
1921年3月,他在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毕业后来到北京,考入“五四运动”发祥地——北京大学,攻读中国文学。不久开始投身美术教育,担任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西画教授。1922年,与李毅士、吴新吾、王子云等组织北京第一个研究西画的团体“阿博洛学会”,并创办“阿博洛美术研究所”,招收学生教授西画。1924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筹办私立北京美术学院,受聘担任北京大学造型美术研究会导师。1926年,任北京政府侨务顾问,并任台湾研究会会长。1928年,应聘去杭州任国立西湖艺术院西画系主任、教授,还受当时教育部聘请,任全国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审查委员,并任西湖博览会筹备委员。
1929年,王悦之由杭州返北平,在北平青年会举办个人画展。1930年起,任私立京华美专校长,续办私立北平美术学院任院长,兼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后改为国立北平艺专)教授。1934年,任私立北平艺术职业学校校长,在此期间也是他的第三创作时期,代表作有油画《北海公园一隅》《科学与卵生》《亡命日记图》《弃民图》《台湾遗民图》等,水彩画《王悦之自画像》《并蒂牡丹》等。他这一时期的画风较在杭州时期又有变化,人物画由变形夸张转向写实,使他在探索将西画民族化的道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不幸的是,1937年3月15曰,他因患盲肠炎被误诊而病逝在北京,终年43岁。
《弃民图》的创作背景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时。1933年,热河又被日寇侵占,眼看冀、察、平、津也将沦陷,此时此刻,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危在旦夕。由于作者曾生活在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对亡国之惨祸有着切肤之痛。1934年初起,他以台湾籍人民的身份先后创作了绢本油画《弃民图》《台湾遗民图》,藉此唤醒人们不要忘记台湾沦亡的前鉴。在创作《弃民图》之前,他送胞弟刘锦江回台湾,作了几首七绝,其一写道:“台湾沦亡四十年,弃民不复有人怜。送君归去好耕种,七十慈亲依杖悬。”《弃民图》就是循着以上诗意,选择最能代表弃民形象的一位老乞丐,利用自己善于人物画的特长,运用西画民族化的经验和技法来绘制成功的。这幅作品还仿照中国画传统立轴形式,并在诗堂中大书“弃民图”标题,以表明此画不是通常因出于恻隐之心而作,而是写台湾,写东北、华北,以及全中国大众已经遭受、面临亡国的悲惨命运。因此,《弃民图》的色调以黑色为主,图中人物老乞丐的神情、衣着必须使用黑色来描绘。然而一般来说,黑色是为油画所忌讳的,但是作者要在此画中吸收中国画的技法和突出该画的主旨,也就无法回避黑色,而且他认为“光色的混合是白色,颜料的混合达到饱和则是黑色,黑色是最丰富的颜色”。于是他细心考察了牙黑、骨黑、煤黑等不同油彩浓淡和光泽,根据自己内心对物象的感觉,选用最适宜的黑色颜料,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这件直接反映现实、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的抗日人物画名作。《弃民图》现珍藏在中国美术馆,供人览赏,以毋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