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构图像是散文,折枝(特写)构图近于绝句。

平正的构图,要平中寓奇。险绝的构图,也不应流于狂怪。

“高远”,据郭熙的说法是“自山下而仰山颠”,“仰”字意味着视点很低,山很高。由于仰视的关系,画者可以看到广阔的天空,因此也能够在色彩上给人“清明”的感觉。

郭熙认为“平远”是“自近山而望远山”,清王概解说则是“由近及远”。“平远”的地理形势是平坦或接近平坦的。倪云林的《松林亭子图》、吴镇的《双松平远》,都很典型。平远构图也并不排斥画面上有一些低山(或土坡)和远山,赵子昂的《鹊华秋色》就是有山的平远构图,远距离、高视点,山低而小,但地面广阔,不足以改变其平远性质。平远的地理环境没有高山深谷,视点无论高低,都可以产生“由近及远”的效果。

“深远”,从郭熙“深远之意重叠”一语推敲,是指“重峦叠嶂”“千岩万壑”的地理环境。“自山前而窥山后”一语,明确地说明画者是俯视的。“窥”字恰当地、形象地说明了画者和对象的关系。俯视当然看不到大片的天空,许多透过大气层的幽谷深壑送入眼底,自然构成了“重晦”的色彩。

复杂的构图,常把“三远”混合使用。如阎次平的《四乐图》是高远与平远的结合,宋人的《岷山晴雪图》是深远与平远的结合。北宋朱锐的《赤壁图》,起手处为辽阔的江面和几抹远山,是平远构图;中段峰峦重叠,可算是深远;其间几个突兀的峭壁,又有高远的意思,充分显示出古代画家构图上的杰出成就。

山水长卷是一种多视域联合的构图法。它不受一个视域的限制,所以能够表现更多的景物与更广阔的场面。这需要外师造化,也需要中发心源,是主客观巧妙结合的一种构图法,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散点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