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散氏盘

散氏盘,又称散盘或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重量级名器。它的重要价值不仅体现在器物本身上,而且在铭文书体上似乎只有它可以和另一重器——毛公鼎来抗衡。散氏盘在出土后,直到嘉庆十五年(1810年)前都一直在民间收藏流传。据说清代著名学者阮元也收藏过,并复制铸造出两件。散国大约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其西北方与夨国为邻。由铭文内的人名推知,此盘的铸造年代约在西周厉王时期。

1散氏盘实物图

散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盘底直径41.4厘米,重21.3公斤,盘附耳,盘腹有夔纹饰,高圈足上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是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

1810年冬,时值嘉庆皇帝50岁的生日,大臣阿林保为亲近皇帝,亲自将散氏盘进献给皇上做寿诞之礼。皇上一高兴就爽快地给了阿林保两江总督一职去当。因此,在老古玩界有“阮元定名散氏盘,阿林保献宝祝寿荣升”的口头传说故事。不过,嘉庆皇帝不像他爹乾隆皇帝那样酷爱古玩字画和美玉,于是散氏盘入贡内府,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帝,久藏禁中。因宝物被冷落的时间太久,六代皇帝谁也不去鉴赏,以致无人知晓它收藏在什么地方了。咸丰十年(1860年)火烧圆明园事件后,传出散氏盘在圆明园被烧毁一说,以致世人认为散氏盘只有仿铸品存世了。

1924年溥仪出宫前,内务府核查养心殿陈设,发现散氏盘藏在库房里。散氏盘在溥仪出宫后由故宫博物院收藏,“九一八事变”后由北京转移到台北。

2散氏盘铭文拓片局部

散氏盘铭文的最大审美特征在于一个“拙”字——拙朴、拙实、拙厚、拙劲,线条的厚实与短锋形态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的美。其铭文的字形构架并非是固定不变、呆板生硬的。它的活跃然纸上,但又自然浑成。特别是在经过铸冶、捶拓之后,许多长短线条之间不再呈现对称、均匀、排比的规则,却展现出种种不规则的趣味来。

圆笔钝笔交叉使用,但圆而不弱、钝而不滞,是散氏盘铭文在技巧上的着重点。在体势上,字形结构避让有趣而不失于轻佻,多变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玑罗列,锦绣横陈,在极粗质中见出极精到,这是散氏盘铭文的魅力所在。

散氏盘铭文用笔粗放豪犷,但并不粗野,而是凝重含蓄、朴茂豪迈。其线质是能将稚拙与老辣、恣肆与稳健、粗犷与内蕴极为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它既不同于早期以时有肥厚用笔及点团来华饰其形,呈现出线与块面的结合,也不同于晚周金文刻意整饬,而是于不规整之中见其错落摇曳之趣,给人以欹正相生、自由活泼的艺术美感。可以说散氏盘既凝重遒美,又不失潇洒畅达。

散氏盘铭文作为西周晚期文字,在结构上呈现出蜾扁的风格特征,在方整中含有圆意。就其单字而言无一不打破对称、平正的惯例,不仅呈横向的欹侧之势,而且变通常的右高左低为左高右低,字势向右下倾斜。然姿态自然,变化莫测,字间呼应,随势生发,字形开张,妙趣横生。在朴茂厚重之中又添加些雄强的意蕴,故而显得博大、宽厚,让人感到一种生气的存在。同时,字的重心都忽左忽右,使每一行的字产生明显的跳跃感。加之其章法错落有致,使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通过变幻多端的下俯、上仰、左顾、右盼联合起来,使人感到行止裕如,气象飘逸。

西周书法的主要资料当是金文,整个西周可称得上是铜器铭文的鼎盛时期。西周金文的发展经历了由谲奇峥嵘、典雅平和而逐渐步入成熟的过程,这一时期的金文肥笔完全消失,线条的形式美变得纯粹起来,字的造型亦更显得自由活泼。散氏盘铭文是西周晚期青铜器时代书法艺术高峰的杰出代表之作,其粗犷遒劲的金文书法是学习大篆的极好范本,与毛公鼎、大盂鼎铭文并称为金文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