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是周宣王时期铸造的、传世体积最大的西周时代青铜器,晚清时期出土于陕西宝鸡,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盘形制奇特,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造型趋于精巧,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其整体造型酷似一个浴缸,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
虢季子白盘的发现也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原本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却为时任眉县县令的徐燮所得,徐卸任返籍时将虢盘带回了常州。至太平天国时期,护王陈坤书镇守常州,虢盘又易手成了护王的珍藏。
同治三年(1864年)的初夏,时任直隶提督的淮军将领刘铭传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在拿下常州后,刘住进了护王府。时至午夜,刘正在灯下读书,万籁俱寂中传来悦耳的金属叩击之声,声音不大,但极有穿透力。刘顿生好奇之心,当下秉烛往寻,转到屋后见有马厩,声音即由此传出。细审视,始知是马笼头上的铁环碰到了马槽所发出的声响,但这声响非同一般。刘铭传蹲下细看,见此马槽硕大,槽壁在烛光中发着深沉的幽光,伸手一试,重不可举,轻叩之,发声清远玄妙。刘心中有数,此马槽绝非寻常马槽。次日一早,刘铭传命马夫将马槽刷洗干净,见其外壁四边各饰两个兽首衔环,整个外壁满布纹饰,内底具长铭,通篇工整严谨。刘知是宝物,旋即命人押运送回合肥老家刘老圩村西乡大潜山下的蟠龙墩。刘虽得到虢季子白盘,却给他一家四代带了极大的麻烦,军阀、日寇、国民党官吏纷纷索取。刘家人不得不把此盘埋于深土,举家出逸。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刘铭传第四代孙刘肃曾才将此盘挖出,献给国家。
虢季子白盘内底部有铭文八行111字,记述了周宣王十二年(前816年)虢季子白在洛河北岸大胜猃狁,杀死五百名敌人,活捉五十名俘虏,宣王举行隆重的庆典表彰虢季子白的功绩,赏赐了马匹、斧钺、彤弓、彤矢。其铭文语句以四字为主,且修饰用韵,文辞优美,行文与《诗经》相似,是一篇铸在青铜器上的诗。其书法颇具新意,章法空灵,结字严谨,用笔谨饬,圆转周到,一笔不苟甚有情致。这派圆转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虢季子白盘铭文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与字形处理方式显然有别于其他西周铭文,却与东周后期战国吴楚文存在着某种相近的格局。比如,它非常注意每一文字的单独性。线条讲究清丽流畅的感觉,而字形却注重疏密避让的追求,有些线条刻意拉长,造成动荡的空间效果。其造型的精练与细密也使大家惊叹于西周金文中有这样清丽秀逸的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