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是春秋时期楚庄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曾任楚国令尹之职的王子午(又名子庾)的器物。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一楚墓中出土。当时墓中出土了一组七件造型和外表相同、大小重量不同的铜鼎,鼎上铭刻有“王子午”字样,七鼎由大到小排列,称为列鼎。

1王子午鼎实物图之一

王子午鼎具有独特的楚式风格,宽体、束腰、平底、斜立式耳,口部有一周厚边,器身周围有六个浮雕夔龙做攀附状,兽口咬着鼎的口沿,足抓着鼎的腰箍,使鼎在香烟缭绕中有升腾的感觉。鼎盖做平顶微弧形,有圜形纽。鼎足与底部的结合处还采用了冷焊工艺,这是中国古代冶金工艺史上极其重要的突破。这些精湛的制作工艺的运用,使王子午鼎进入了非常完美的境界。

鼎盖、颈、腹内壁均铸铭文,记述了王子午做器的用途和歌颂自己的功德。铭文字体修长,笔画婉转逶迤,颇多类似鸟虫篆一样的装饰性笔画,有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之誉。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鼎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据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象九州”。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与鼎有关的成语有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可见鼎这一器物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意义。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因此笼罩上了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鼎大多为三足圆形,王子午鼎便是最负盛名的三足圆鼎。

2王子午鼎铭文拓片局部

铜器铭文书体发展到春秋这个时期,书法字体修长,弯曲盘绕,呈现出鲜明的美术化特征。字体的装饰性表明,此时的书风已经脱离了汉字最初的象形,而表现出一种书法装饰的审美取向。王子午鼎铭文书法,文字线条飘逸,卓尔不群。铭文和器形风格相当统一,等量齐观,皆具有装饰之美。但是,因其字形过于狭长,有些故作弯曲之态,已经失去了艺术的本真,也就不同程度地失去了早期文字的古朴与敦厚。这可以看作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利与弊,可见鱼和熊掌往往不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