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要扣题,小学时语文老师就这样要求了。而今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包括书画界,总会出现文不对题的笑话。
林岫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作者向“国庆书法展”投稿,他写的是杜甫诗《春望》,头一句就是“国破山河在”。评选时,评委会当即就把这件作品拿下,原因是,字写得再好,内容也不合时宜。我们现在是和平年代,繁荣盛世,“烽火连三月”与庆祝新中国成立的喜庆气氛何其风马牛,作者显然文不对题,更没能表现出现代艺术家应该具备的政治、文化素养。
记得几年前,我去拜访欧阳中石先生,他拿出一本书让我看内中的两幅作品,并感慨道:“现在书家书写作品,真是不注意内容的选择!”
原来,这是一本庆祝十七大胜利召开的杂志专刊,其中一幅作品内容是“惠风和畅”四个字。从字面上看也还说得过去,但一经推敲,便觉得有所不妥。因为这字的本意是贤士雅集,是一种饮酒抒怀、吟诗作画的文人情怀。而十七大,是制定国家发展方向的大会,实现人民小康生活的国计民生的盛会。其庄严神圣令万众瞩目,与贤人雅士们饮酒作赋有着本质的不同。用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十七大,有失严肃性,也文不对题。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搞的是艺术,又不是政治。更有甚者,以为只要是涉及政治,艺术就发挥不出来了,书画家就没了灵感、失去了创作欲望和创作动力。以我之愚见,这似乎过于偏激。政治和社会、经济、文化紧密相连。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表现出时代气息,乃至影响后人的艺术作品,才称得上是经典,才能流芳百世。
艺术家是人民的一员,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要站在“人民创造历史”的宽阔视野上,弘扬社会主旋律。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好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前日,在“北京电视书法大赛”复赛中,一位选手在写完规定内容“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后,在迎首处盖了一方大大的“阿弥陀佛”印章。宗教有其独立的尊严和教义,无论你是否是教徒,都要虔诚、敬畏,但不能不分场合、情况地处处打上宗教的烙印,在这样一幅抒发保家卫国情怀的作品上加盖“阿弥陀佛”印,委实不妥,乃是大大的文不对题。
还有人在纪念长征或革命领袖诞辰专题展上画黛玉葬花,画现代裸体像。有些作品竟然还出自名家之手,就更不应该了。有名望、有权威的艺术家更要不失大家风范,让作品与展会切题,文与质才能相得益彰。否则文不对题,有失艺术家的水准。
曾经看到这样一篇报道,题目是“翰墨抒怀‘中国梦’”(《中国书画报》2014年8月30日第1版)。文章中这样写道:“‘中国梦’诠释了华夏儿女的共同夙愿,是我们时代最具凝聚力、感召力和鼓舞力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国梦’,已成为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海内外中华儿女正为之进行着努力,此次联展以‘中国梦·翰墨情’为主题,引导书法家紧跟时代进行创作,赢得了观众的肯定。”
虽然我没有看展览,但报纸、杂志选登的作品我倒是仔细看过。草书作品有《爱莲说》、李白诗、苏东坡诗和辛弃疾词。这些作品水平都不低,也各有境界。但报道中有参展书家说:“从创作到展览的过程是对‘中国梦’的追寻和畅想的过程,使自己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这我就费解了,这些作品与中国梦有多大关联?作品内容是如何引导书法家紧跟时代进行创作的?书法家爱传统、爱读古典名篇诗词歌赋是件好事,这本身无可厚非,借古言志、借古表心、借古抒情,都是对的,但这绝对不是对当今时代的记录,决不能替代当代人的思想感情。我只能说,文不对题!
书法家们都爱写唐诗宋词,因为那里有很多家喻户晓的名篇佳句,含意深刻,叹为观止。但采用时也要有所选择,否则,文不对题,很容易闹出笑话。再有,不管什么庆祝活动都写唐诗宋词也确实欠妥,因为我们一直在呼唤“笔墨当随时代”!书法艺术是门综合性很强的学问,书法家在做好“写字匠”的同时,还得广博众采,内外兼修。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读毛泽东的诗词,赏他老人家的书法,无不感受到时代的精神,感受到其内心情怀的抒发。当然这样的典范实例很多,不必一一列举。
总之,书法、国画、古体诗词都是传统文化,如何用传统的艺术方式记录讴歌我们伟大的时代,让作品留下这个时代的特性和烙印,这是我们当代书画家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