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诅楚文

诅楚文,战国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其内容是秦楚两国交战时期秦国向楚国发出的檄文。其刻石共有三块,皆发现于宋代,原石今已不存。

诅楚文向我们讲述了秦王相信“饰鬼以人”,所以他在秦楚大战前命令宗祝在神前咒诅楚王而祈求胜利。“盟”与“诅”是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在战争中常用来相互合作和彼此约束的政治手段。当时诅有两种,一种是对内的,常是先结盟后加诅;另一种诅是对外或对敌的,就是对罪犯或敌人加以咒诅和谴责,请神加以惩罚甚至加以毁灭。诅楚文主要是指责楚王违背了十八世的诅盟,一开始就说秦穆公和楚成王既通婚姻又订了万世子孙毋相为不利的盟约,接着又说楚王“不畏皇天上帝及巫咸大沈之湫之光,烈威神,而兼背十八世之诅盟,率诸之兵以临加我”,认为楚王率诸侯之兵伐秦是违背在巫咸等神之前订立的十八世诅盟。这样的说辞也是为秦国的军事行动找到了有力的理由支撑。

1诅楚文拓片局部

因为史书并没有记载诅楚文刊刻于什么时代,所以后世学者于此争论纷纷。欧阳修《集古录》根据《巫咸文》里提到的“楚王熊相”,又根据《史记》记载的战国后期秦楚两国相争的情况,提出诅楚文不是作于秦惠文王时便是作于秦昭王时,所诅咒的楚王不是楚怀王熊槐便是楚顷襄王熊横。诅楚文最早叙述的是楚成王与秦穆公时代的事,又有“十八世”的记载,再考楚成王至顷襄王正是十八世,所以欧阳修更倾向于诅楚文作于秦昭王时代,所诅之楚王为顷襄王。但后来他又倾向于诅楚文作于秦惠文王时代。郭沫若则主张诅楚文作于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楚怀王十七年(前312年)。其主要理由是,这年楚怀王因受张仪欺骗,发兵攻秦,战于丹阳,兵败后“乃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正是在这种严重形势下,秦王才向神祈求保佑,而诅咒楚王。因此诅楚文究竟作于何时还有待于学者考证研究。

诅楚文的布局、章法和体势已经趋向于古隶,行气和字形颇为规整美观,有严谨的格局和秩序感。其书风和石鼓文有相同之处,但风格比石鼓文更为接近小篆字体,笔势也更为婉转。我们由此可见当时秦国书法风气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