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秦诏版
秦诏版,亦称秦量诏版,青铜制。近代以来出土了大量的秦诏版,版上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或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的同类诏书,也有二诏合刻的。秦诏版无论在历史学还是书法学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秦始皇统一中国,命李斯为丞相进行统一全国文字的工作,变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异形的状况。相传李斯手书了许多秦代金石刻文,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邪山、芝罘、碣石、会稽六处刻石。诏版为自由体,主要是为了实用,写法简率,笔画方正,深受六国文字遗迹的影响。铭文刻制出自工匠之手,行款错落,不计工拙。
秦诏版的收藏是意外之举。1976年在甘肃镇原县农副公司收购门市部,由爱好文物的县文化馆干部张明华发现并交馆收藏,当时以废铜收购,价值只有八毛钱。1995年,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董彦文、吴怡如、赵子祥等一行八人鉴定,认为此属国家一级文物。1996年经国家文物专家鉴定后,正式命名为秦诏版。
秦诏版的地位显赫。秦王下令将诏书内容刻在金属版上,因此被称为“诏版”,由此才可以存垂久远。秦诏版刻字风格大体近于东巡刻石,但因金属的坚硬性质,镌刻时曲圆婉通的笔调已经走样,不及石刻、木刻那样流畅,但仍不失为学习秦篆的珍贵资料。镇原县秦诏版为长方形,长10.6厘米,宽6.5厘米。它的四角钻有四个小孔,是供人们将其固定时钉钉子用的,铜质青色,铸造于秦始皇执政时期。其正面是以秦小篆铸成的,竖五行横八行,上下、左右结构整齐。阴文书刻40字,即“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秦始皇的许多经济、文化政策无疑是进步的,各地区、各民族得到了广泛交流,这对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主要的经济政策是以秦国的圆形方孔钱通行全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长城,开挖灵渠,引水灌溉,在全国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征税。其主要的文化政策是先以小篆后以隶书作为标准字体统一文字。秦诏版就是秦始皇为了落实好经济政策中的统一度量衡而颁发的文告,命丞相将其铸于铜诏版上,吩咐丞相把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原来不一致的度量衡用统一的标准明确起来。这一举措对当时刚刚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有着积极的意义。
秦诏版是秦篆。所谓秦代篆书,其实是掾书,也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权量诏版、兵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修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秦篆字形修长,笔画向下延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上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日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有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