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画家张丽是一个不求闻达、潜心向艺的花鸟画家。她生长的湖北黄石市素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是世界青铜器文化的发祥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悠久历史文化,造就了张丽美丽的外表和灵秀的个性:她身材修长,温文尔雅、淡淡的微笑,有如江南女子温婉的气质,且书卷气十足。生于斯,长于斯,耕耘于斯,加之聪颖、执着,最终走向清华大学这座最高的艺术殿堂,投入著名画家霍春阳门下学习。在霍春阳、刘贞麟、胡一龙、王伟平、李志向等诸师悉心教授下,张丽的画技突飞猛进,特别是在当代著名画家霍春阳教授的指点帮助下,她的画风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作品清新典雅,朴实自然令人关注。导师霍春阳称其:画风大气古朴,有大家风范,并在学校举行的作业展览中获得优秀作品奖,霍春阳导师亲自颁发证书。如今在绘画世界里张丽拥有了一片湛蓝的天空。
走进张丽的书画工作室,一股灵动淳朴之风扑面而来:案上青兰有情,梁上古音有韵;凡梅、兰、竹、菊、荷均涵盖画中,清新明洁、淡雅宁静;古诗词均入其画,情韵悠悠,诗意盎然,可谓画心、诗心均我心,灵境、神境皆意境,淡泊唯美。
根深才能叶茂,画家张丽深知其理。一方面博览群书充实自己;一方面醉心墨海,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提高技艺。这首:“信手写下兰竹菊,碗底生风见功夫,繁华闹市浑不觉,只缘砚里黄金屋”是她“砚里荡舟”的真实写照。带着对国画的痴爱,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尝试和学习古今名家的技法及表现效果;师古今、师造化却不被他们所束缚。多年的探索和研习,使她的作品有了自己独特风格和系列。
国画艺术是寄情笔墨的艺术。画家张丽不仅在技法上刻苦锤炼,而且在题款上下大功夫,力求通过诗书画表现作品的意境美。如有幅《竹》画作品这样题款到:“写枝竹竿撑破天,玉皇见了怒龙颜:何人动我逍遥杖?白马小主好顽劣。”单是短短的四句诗,足以表现画家张丽丰富的想象力和冲天的艺术豪情,诗中自然的角色转换,表现了作者诙谐幽默、天真无邪的个性,带给人们无尽想象空间。再如:“一人写荷十里香,寻香踱步到池塘,不见西子浣纱处,空闻残荷诉秋光。”画家的《荷香图》让人产生错觉,仿佛闻到了荷花的芳香,不禁来到池塘边,看到了的却是一片残荷诉说着秋色……这里画家借画题诗把观赏者带入一片荷塘并沉静在这片香荷之中,陶醉香海,心旷神怡,不能自拔。在另一幅《竹》画作品里,张丽这样写道:“莫笑秃笔不生花,燕雀振翅向高涯,待到他年凌云日,看我清气赛诸花。”诗言志,这首诗是张丽题款诗中最具代表性的。古往今来,人们常以“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理想,以“燕雀”比喻胸无大志。这里画家张丽巧妙地运用“燕雀”仅仅有“向涯”之志,隐喻自己的翰墨理想。这是张丽以诗画言志,表达自己小女人大胸怀的真实写照,是文人画最原生态的呈现。笔墨无情人有情,诗情画意写胸襟。原来文人画可以这样的超凡脱俗!张丽的题款诗引经据典、古为今用 、人用我新 、诙谐幽默 、顺手拈来,在不经意中表达自己超凡脱俗的个性和情怀,没有深厚扎实的文学功底是无法达到如此境界的。读其大幅,能神游天地。赏其小品同样能怡情养性。
张丽的仿古团扇系列略施淡彩颇富趣味。仿古团扇系列四季景色皆有涉猎。作品横一根梅枝,飘几片秋叶, 着一簇春兰,倒一朵荷花,画面上一两只鸟雀跃然其上,有俯有仰,或憨态可掬,或玲珑可人。在这一系列中,画家兼工带写 造型古朴生动,线条纯熟有力,笔法老道,灵动自然 ,尤其是鸟的眼睛刻画得炯炯有神,在此基础上略施淡彩,顿时一只栩栩如生的鸟儿跃然纸上,使作品古朴雅致又不失鲜活之气。“佳人伤春,君子悲秋”几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模式。然而张丽的这一系列,小小画面,不论季节,都充满无限生机和满怀遐想,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和积极向上的艺术美感,于方寸之间容大雅之气,充分体现画家张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艺术审美情趣。
一切皆在情理之中。画家张丽曾是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老师,繁重的教学工作冶炼了她坚韧的个性和认真的态度,夯实了她的文学功底;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使她保留了最后一份童真;对古典文学和对传统音乐的钟爱给她插上了高洁超然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