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艺术创作过程,创作主体投注了自己的技法、情感、经验、联想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故我们在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时应当充分调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能力,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使整个审美过程呈现出多种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和相互交织的状态。艺术审美的理解离不开对作品创作具体情况的了解。元人陈绎曾在欣赏《祭侄文稿》时竟能透过笔墨技巧这些形而下的美学元素直指作品内核,其言:“自‘尔既’至‘天泽’逾五行殊郁怒……自‘移牧’乃致。‘吾承’至‘尚飨’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颜真卿在极其悲痛的情形下完成了这件千古名作,虽为草稿,却随兴而成,毫无矫揉之态。陈绎曾在了解这些时代背景之后,立即敏感而迅速地捕捉到了起伏跳荡的情感和变化万端的线条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将二者做出合理的转换。没有深刻的审美理解,陈绎曾是不可能分析得如此透彻、如此立体、如此多维的。

审美理解在审美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积极作用。一方面,理解是审美活动往深处进行的基础。作为审美主体,我们要理解一件作品的美感传达方式,在其形式美感中如何蕴含创作者的情感元素以及这些元素给我们的审美过程造成哪些影响。只有充分理解了,审美过程的展开才会变得更顺利。故在书法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在深入挖掘作品外在形式的美感之外,还要自觉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比如各种理论、创作背景、作者思想主张等内容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理解可以使审美主体透过作品外在形式而窥探作品蕴含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譬如欣赏《兰亭序》,其用笔的起止、结体的内在构成、章法的妙思,这些在审美主体目击作品的瞬间就可以感受得到,但是王羲之此作为何如此精美?为何与其书札作品拉开那么大的审美距离?既然《兰亭序》其文也是王羲之所撰,那么在该美文中传达出哪些文化思想和人生思考?这些内在审美含义在形式语言上是寻找不到的,要求我们要进行深度的审美理解,尽管这些理解有深浅之别,但是对于更深刻地欣赏一件作品具有很强的催化作用,通过理解,把无序琐碎的感受转化为深刻细致的理解,同时理解又反过来促进审美感受。

由审美感受到审美理解是从表面到深刻,但从审美理解到审美想象则是一个由作品内部美学向美学外延延伸的过程。

任何艺术的审美过程都离不开审美想象。想象就是辅助审美主体进入艺术世界的翅膀。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受与审美理解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审美想象又能反过来加深与巩固审美感受和审美理解。故审美想象在审美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审美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而今,有许许多多被传为美谈的关于审美想象的例子。譬如,张怀瓘在《书断》中陈述其对王献之书法的审美体验:“至于行草,兴合如孤峰四绝,迥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也。”由一件书法作品而引发如此丰富多彩的想象,读罢,虽未见王献之书法,我们却已感受到其“思逸神超,天姿特秀”之风格表现了。运用联想的方法来进行审美,在古代书法品藻文章中数不胜数,它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中最为丰富最为感性的内容。书法艺术的抽象表现形式引发审美主体想象的羽翼,这是审美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普遍现象,通过审美主体的想象,将作品中暗含或者暗示的客观世界还原出来,从而为人们所感知所接受。但是,有着丰富书法审美经验的人又不得不承认,在书法作品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客观世界的特质和共同属性。比如,我们可以从书法作品中看到现实世界的力度感、厚重感,看到欹正、疏密、宾主、虚实、向背,看到阴柔与阳刚、规整与奇绝……并且,我们又很容易在客观世界中找到相应的例证。苏东坡曾与黄庭坚对话,东坡曰:“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言:“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苏、黄二人将抽象的书法表现形式转化为现实世界中的具体物象,生动活泼,使人恍然在目。再如,古人形容王羲之书法时常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这样的话语,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描述太过玄乎,就连米芾都说“征引迂远,比况其巧……是何等语”。但是,待细细品味,这种描述又是多么合理。因为书法作品中的力度感和气度与龙虎形象中的力度感和气度找到了一种对应,用格式塔理论的描述是龙虎形象在“力的样式”上与书法作品中含纳的内在意蕴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龙虎具体形象本和书法作品无关,但其蕴含的内在意义与书法作品的精神相通。故此,我们看到古人描述书法作品时经常使用这样的语句,非但没有产生隔离恍惚之感,反而心领神会,倍感亲切,从而引发审美共鸣。

通过审美想象使得审美空间从有限向无限延展。在创作主体完成一件书法作品之后,我们可以说,这件作品所承载的物质资料是既定的,因为纸本承载的笔墨线条不会因时空之变而变,但是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其内在蓄含的美学意蕴却是可以无限延展的,因为每个人的审美经验、审美向度、审美方法都是相异的,从而引发的审美空间也是相异的。在延展审美空间方面,审美想象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譬如以作品中的留白为例,对于一个不懂留白意义的人来说,作品中的留白让人无法理解,是一种空间物质资料的浪费,但是对于明白空间美学原理的人来说,作品中恰当的留白所表现出来的美学含义往往比那些充塞天地的作品来得更加耐人寻味。书法方面的计白当黑理论也是同样道理。白比黑更能引起审美想象,空白给我们审美经验的触动是很大的,我们可以将空白想象成一片澄静的湖水或者一片宁静的天空,或者是作者笔墨技巧的外在延伸,或者是作者思绪念想的有意暗示,从而空间留白给审美主体安置了一个很阔大幽深的视野,暗示一个未知渺远的想象世界。

审美想象深化审美感受与审美理解,给审美过程平添一种浪漫色彩。抽象性是书法美学的显著特征,无论是书法创作或是欣赏,都要求主体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需要创作主体有极高的美学情感。书法创作过程则是创作主体审美思维活动的过程,要把书家深厚娴熟的技巧、生活经历的感悟进行综合取舍,才能创作出气韵生动的意境。这种意境含有韵味悠远、似象非象、扑朔迷离、隐而不显、暗风明雨的朦胧意境之美,是一种说不明白道不清楚的柔美,它把审美主体导入憧憬与奇想之中,使审美主体感受到一种浪漫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