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般若(1901-1968),名鉴波,字般若,号万千,广东东莞人。他12岁那年,开始随其叔父黄少梅(阿弥)习画,花鸟法新罗山人(华喦)、山水宗清湘老人(石涛)、人物师陈老莲(陈洪绶)。黄般若擅山水、花鸟、佛教人物,更精于摹古,所摹石涛、华喦作品能酷肖乱真。

黄般若不仅是传统国画的捍卫者,亦是传统山水画的革新者。1923年,他加入癸亥合作社,即后来华南地区最大的美术团体之一的广东国画研究会。1949年,其移居香港。上世纪50年代,他组织成立庸社,并且每周前往香港新界、香港离岛等地写生,攀山涉水,搜尽香江奇峰打草稿。他以香江入画的创作笔墨,精简融汇香港山形地貌之特色,写出了浓厚的桑梓情怀,谱出了富含现代意味的山水画新气象。

2红香炉峰 黄般若作

黄般若作于1956年的《夜攀凤凰》,记录了庸社诸画友星夜攀登香港大屿山凤凰岭的场景。此画作前景为宝莲寺佛塔,峰峦以大笔水墨写出,再用留白法生横云而耸峰峦,正如北宋郭熙所谓“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他用“披麻”和“雨点”皴法,夹带着浓郁的墨色,再现了破晓之前云山的特点和气氛;画中隐约可见的攀山小道和点点人影,道出了凤凰岭山体气势和夜深路险之感。

黄般若的山水画艺术,还有流畅简约的特色。他以石涛、华喦飘逸的笔趣,糅入水彩画的明快手法,产生出一种富有现代感的山水风格。他强调:“动人不在乎繁简,只在思想之高下。况简练尤属难能。”画作《尖沙咀》《归舟》中的景物都经过了艺术的提炼,远景与细部的表现由繁化简、逸笔草草、形神并现,可谓是他山水画的代表作品。

1960年,黄般若举办了其一生中唯一一次个展。他把游历中的所见所感,提升为一个理想而非写实的“胸中丘壑”,写出了浓厚的桑梓情怀,突显了其艺术的前瞻性和超越性,奠定了其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重要的地位。黄般若曾谓:“盖所谓自然,并非炫耀人目逐时表现之外象,而为内心所感应之具象表现也。画中之物形,纯属画家表白对其物所生之情绪,要皆自我感应而表白之。”香港著名新水墨画家吕寿琨曾赞黄般若“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主要代表之一”“足与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并肩媲美”。

3归舟 黄般若作

1933年,黄般若与张大千同游香港太平山。张大千题:“太平山小景可入画者甚富,惜当代名家皆不肯为之耳。”1935年,黄般若陪同黄宾虹游览香港。黄宾虹在所到之地创作了不少写生作品,并尝言:“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黄般若深有同感。故而,他不辞辛劳,发誓为香江山水立传,最终成为了专以香江山水入画的出色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