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萧散得之有几分——《得示帖》
《得示帖》,纸本,现存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释文曰:“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共四行。今存《得示帖》为唐代摹拓墨迹,是对王羲之尺牍进行双钩廓填或响拓而形成的摹本。
细细品读,整个法帖透出“散”之韵味——萧散,散怀抱,放浪形骸,解衣盘礴。《得示帖》通篇以“雾”字为字眼,乃是浓墨重彩、是压轴之处。没有此关隘,便流于平庸。再上下读之,有一种流贯或曰通畅的感觉,在顺势书写中更显出自然冲和。因此,《得示帖》全然不是32个字的排列,“状若断而还连”,若将连带组成的字组算为一字,就只有20个“新字”。初次欣赏或许不太习惯,而这恰恰就是羲之尺牍的一大特色。再说,书法艺术从来就不能单从局部欣赏,正如一首乐曲或有激昂、或有舒缓、或有惊悚、或有愉悦,甚至忽然存在似不和谐之音,但它却逐渐融合在了整体之中,有些片段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得示帖》中任何一个局部都彰显出了整体之美。正是由于左欹右侧、上搭下连、高低错落,《得示帖》传达出了浑然天成之美。
单字之对比一任悬殊。“足”“下”“王”等字小到几可忽略之,但也正是因其小,对比出了临近的“犹”“散”等字之大。而从“欲触雾故”整行宽而松来看,相邻左右两行正是窄而紧,从而形成画面感。第一、二两行的上半段又与第三行形成明显的开合对比,令人击节。由此也渐渐悟出,行草书要打破单字书写的习气,每个字完成之后的第二字必须以第一字为参照,以此类推,第二行以第一行为参照,而第二行中的任何一字也就成为第三行相邻字的开合等结构的变化依据。如此完成整体,其中每个字或者每个细节都会感知上下左右势在其中,或有笔势,或有体势,已经不是孤独的坚守。
行气的流动也与字之中轴线相关。每个字的中轴线连接起来,就会看到似游龙曼舞,这也避免了视觉上的重复感。但不管如何摆动,都是有规律可循,要么重复递进,要么渐渐变化,没有突兀之感。
行书的画面感不可忽略空间意识。这在“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计白当黑”等词句中有零星论述,但更应进一步挖掘其美学意义。如果重视法帖中的空白造型,揣摩其空白之处,那么整体章法、结字甚至用笔之轻重等临摹难点也会迎刃而解。因为做到了“白”的精准,其余之“黑”当可近之。
临习《得示帖》易出现用笔单细、使转不畅、出现偏锋等情况,宜从整体观摩,从细节入手,用笔要圆而实,行笔要沉着稳健,收笔悉循往来笔势。如此全篇乃活。
行书之难,难在不温不火中生机无限,所谓不动声色而妙处暗藏。这就要在体悟变化之中求统一。若只有变化就会走向繁复与杂乱,只有变化之后求得统一,删繁就简,才能领异标新。《得示帖》统一处亦可寻找踪迹:横向笔画在角度略微变化的前提下,整体趋向右上方,包括左右两点、收笔之长点等都接近横画的角度,有统一感。纵向上的贯气也是以字中竖向用笔趋向平行不至于左倒右歪为大前提,正是“势如斜而反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