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在绘画方法上开始大量使用干擦之笔(这与用纸作画有关系),在格调上一变马、夏的“刻露”缺点。这种苍茫浑厚格调的形成,不仅与材料、画法有关,也与元人在观察、认识对象和塑造山水形象上的变化分不开。如果说宋画偏重“近观以取其质”,那么元画便是偏重“远观以取其势”。王黄鹤山水画苍茫的风格,近看似乎有些交代不清,远看却头头是道,以少胜多,这正是表现了画者在一定距离上所见到的真实的视觉形象。元人这一新的创造,是表明从偏重“说明”而趋向重视“感觉”的一个重要变革,绝不意味什么形式主义,其给予后代的影响是很大的,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普遍运用着这种强调“感觉”的表现方法。这是民族绘画的珍贵遗产之一,其造诣水平,比之唐宋并不逊色。
南宋刘、李、马、夏的皴法,全用“楷”意,其后明代吴小仙、张平山诸人的皴法,就会用“草”法。有些史论家责难说这是画道的衰落,其实不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个进步。这个演变,意味着笔墨的相对独立性的提高,也就是形式美被更重视的表现。
把文人画的价值抬得过高,排斥文人画以外的“作家”画和“匠人”画,甚至用“文人画”搞宗派以自抬身价,如董其昌那样,固是错误的;同样,把文人画不加详查,全都看成是形式主义加以否定,也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