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作为诗人的陆游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然而陆游在书法上的造诣亦是有目共睹的。陆游是南宋重要的书法家之一,与范成大、朱熹、张孝祥并称为南宋书法“中兴四大家”。陆游的书法作品数量不多,除了《自书诗卷》稍长,其余皆是小作品。朱熹在《朱子文集》中这样评价陆游书法:“务观笔札精妙,意致高远。”明代文彭更是对其推崇有加:“放翁书法遒严,所谓人品既高,下笔自不同者也。”从陆游诗文来看,其学书历程相对明朗,取法路子也较为清晰。其《暇日弄笔戏书》中提到:“草书学张颠,行书学杨疯。”陆游与辛弃疾一样崇文尚武,既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血性勇士,也是“犹吊遗踪一泫然”的多情才子。陆游的情怀有刚柔的两面性,即浩然正气的节义精神与细腻文雅的婉约情感。而这件《奏记帖》正是陆游柔情的体现。
《奏记帖》为行书纸本,共21行144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共两幅,第一幅纵33厘米、横29厘米,第二幅纵33厘米、横29.2厘米。此作《墨缘汇观》著录为《奏记帖》。此帖为札子形式,札子在北宋是官方文体,用于上奏,到南宋则演化为文人士大夫之间的书信形式。陆游此作是与朝中友人来往的书信。作为一般书信,话语客套,遥寄问候,谈些家长里短之事,其内容一般无文学性可言,然而从书法艺术审美角度审视,其艺术特征独特。
首先是作品清雅飘逸的气息。清雅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风尚,是疏影暗香的纯雅,亦如汝窑天青的韵致。陆游此作清新雅致、超凡脱俗,如清风出岫明月入怀,又如清水出芙蓉,格调高雅,无芜杂繁复,是经过打磨提炼的纯净纯粹之美,如林间清风,而无一丝尘气。此作技法娴熟,落笔从容,气息流畅。用笔轻灵而不粗率,精巧而不含糊。使转含蓄,衔接细腻,点画之间过渡自然,毫无生涩阻隔之感。正如孙过庭说的:“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其次是作品整饬中见参差变化。汉张衡《西京赋》:“华岳峨峨,冈峦参差。”山势需要参差错落方能见巍峨壮阔。书法作品亦如是,有参差长短才会生动出奇。如果作品行行整齐、字字规整,一则表达平庸,二则形式易于呆板。陆游在书写时应当是有意为之的,不让每行的长度雷同,使其忽长忽短,长短相见。因此内容服从于形式,作品多处把原有句子拆开另组一行。如前三行将“游近者奏记”“方以草率为愧”“专使奉驰翰”三句拆成三行,变成“游近者奏”“ 记方以草率为愧专使奉”“驰翰所以”。南宋札子作为日常书写形式,书写心态闲适散淡,因此有的札子也不免过于随意。而陆游此作不同,作品形式完整,气韵连贯。每行的起首对齐,给人整饬之感,而下部分长短不一,参差错落,给人以变幻的期待。从形式上看,纵向的参差打破了作品的内在平衡,产生了空间的疏密关系。短促的字组留下了空阔与疏淡,绵长的衔接促成了纵向的延伸,空间格局随之多样生动。作品的美感在参差长短之间徐徐绽放。从节奏上看,参差长短本身就是一种节奏,整体观之长短跳跃,自右而左起伏连绵。此作虽是小作品却有大气派。
《奏记帖》字字珠玑、精致细腻,显示出陆游扎实的帖学功底。南宋书法“中兴四大家”中,范成大涩意率性,朱熹古淡平和,张孝祥奇崛浪漫,而陆游则呈现出技法的细腻精到。陆游此作点画温润,起止分明,入笔出锋交代到位,提按优雅,笔调轻松,结体典丽。每个字都写得相当精美,字的大小、长短、欹侧颇为讲究,字组的强弱虚实搭配协调自然。从精工书写来看,陆游书写此作理性多于感性,应属于有意为之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