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立(1856—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修水人,光绪年间进士。他的父亲陈宝箴在戊戌变法时任湖南巡抚,奏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佐新政。维新派失败后,谭嗣同等被杀,陈宝箴以荐主受到革职永不叙用,并逐出京城的处分。陈三立也被革去主事的职衔。阖家南下,先后寓居南京、上海等地。
陈三立虽然被清廷贬斥,但辛亥革命后,仍以遗老自居不问政事,除了作诗、卖字,就一心培养他的几个儿子。他请溧阳名儒王瀣来家教子。他的儿子皆为受业者,长子陈衡恪后来成为著名美术教育家、金石书画家,二子陈寅恪成为著名史学家,三子陈方恪成为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国文系教授。
陈三立一生肆力于诗文,诗学宋人,为一时宗伯。其诗奇崛,尤精炼字,好用奇字僻典,属同光体中生涩奥衍一派。近人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推其为“及时雨宋江”,实即同光体诗坛祭酒。其文色泽浓厚,被喻为青绿山水。著有《庐山诗录》《散原精舍文钞》《散原精舍诗·续集·别集》等。德业文章,为世人所景仰。
陈三立原以辞章名世,书法虽为余事,亦甚可观,肃括宏深,淳然儒者。其作多为行楷,略带草意,大体规颜、欧及二王小楷,然古拙朴茂,自成规范,有别于翰苑馆阁之流。2001年6月北京翰海拍出陈三立的一件行书立轴(116厘米×40.5厘米),款识:“左季四兄雅正,陈三立。”成交价为7700元。论家称,仅从表象上看,其书漫不经意,平淡无奇,甚至一些笔画都未到位,若能看穿皮毛,领略其神,始见天趣盎然,超凡入圣。可谓“以平易匀称的入俗姿态为表,而以沉静端严的脱俗骨力为本”,堪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典范。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陈三立的书法名震东南,那时,遗老的招牌还吃得开,求字的人很多,陈三立清高孤僻,总要问求字人是何许人、学业如何。
陈衡恪(1876—1923),陈三立之子,字师曾,号槐堂,又号朽道人。陈衡恪自小被称为神童,十岁即能作擘窠大字,涂抹丹青,咏诗作赋,20岁游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其诗文、书画、篆刻无所不能,是一位艺术全才。他的山水画得于石涛、沈周、石溪诸家,自成一格,画风劲挺老辣;花鸟师从徐渭、陈道复、李复堂等,放纵自在,又渗入日本画风,构图别致。他的篆刻融情化意,出手不凡,辑有《染仓室印存》。
他自评诸艺,认为“画第一,兰竹为尤;刻印次之,诗词又次之”,唯独没有谈到他的书法。实则他的籀、篆、汉隶、魏书、真、行诸体俱工,早有“笔力雄健,气魄伟壮”之誉。近些年,中国嘉德、北京翰海等均拍过他的书法作品,金文、篆书、行书、隶书兼具,成交价大都在1万元至3万元之间。常州市博物馆藏有陈衡恪篆书七言联:“诗卷随身尽冰雪,渔舟到处得江湖。”从作品来看,他用笔多作涨墨,使笔画互叠互撞,产生紧密感,笔画坚挺而厚重,形成茂密雄强的书风。依他自己的话说是让他换其毛骨,使笔墨脱尽凡俗之气而自立其气骨,与他写草书的运笔甚捷,得神甚活形成鲜明对比。
陈衡恪还潜心于画史研究,著有《清代花卉画之派别》《清代山水画之派别》《中国人物画之变》《中国绘画史》《文人画研究》等。另辑有《不朽录》《槐堂诗钞》。他乐于助人,奖掖后进,齐白石得其助甚多。陈衡恪是因继母病,驰赴南京,母死而以哀悴发病而逝世的。梁启超叹惋他的去世是中国文化界的大地震。(附图右为陈三立行书,左为陈衡恪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