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终寄所托起波澜——《频有哀祸帖》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哀祸频有,悲摧不已。此情此境化入笔端的是阵阵伤感,于是在起笔的一刹那,一石击水,波澜渐起,在看似平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了更多的心路历程。

从字形看,有长短、方圆、大小之别,其中“有”字窄,第二个“奈”字小,最为显眼。从欹侧来看,除“切”“胜”“增感”之外,其他字较少正局,以“割”“能自”“何”等字右侧为突出。从字组来看,首行多字字独立,第二行始则形成四个字组,第三行“何省慰”几乎一气直下,至末尾两字心气渐平,淡然收笔。

1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最令人激赏处当是点画之间的刚柔相济,不胜涟漪。以乍看笔道雷同的左上区域“不”“能”“省”“慰”四字为例,其中主笔走势均斜向左下,另外在每个笔画的行笔上,都不是简单地一带而过,而是大有不同,“不”字横画下凸,撇画则先上凸后下凸,竖画则向左稍凸,收笔的点画连带左下,形成几近直角的方向变化,与整个字的其他部分又形成了方圆对比,可谓妙绝。再看“何”字,收笔略微向右弧出,而“省”字之中撇又向左上弧出,收笔连带向右弧出,三者变化中有重复,形成递进的节奏,又与右行“不”字走势相异,收放有别。“不能”二字收笔,一上一下,有虚连、实连,正是笔势往来,和而不同。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而临帖、读帖更在于细节的品读,只有精细品读,评出味道,才能保证书写到位,才能使形接近其神。孙过庭《书谱》中所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翰不虚动,下必有由”,正同此意。这还可以通过分析比对来体会,比如同样的笔画,以竖画来对照分析,“祸”“摧”“悲”“切”相邻四字,或右凸、或左凸,或上轻下重、或上重下轻,或起笔轻盈、或逆锋入笔,极尽其妙。同样的横画,在看似斜向右上的大体形态下,首字“频”字起笔斜向近似提画的形态,而“慰”字之三横又近乎右下,可谓最为起眼之处,不可不察。在字之结构上,多以左低右高错落出奇,而以“割”“摧”二字的重心错落最为典型,似欹反正,不主故常。

循着流淌的笔迹,我们又仿佛看到了羲之款款行走在山阴道上,纵令肢体舒展,甚至衣袖皆舞,一种自在,一种放旷,在提按顿挫间荡漾开来,于是纵使频有哀祸,而始终“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达观之心终寄所托,天人合一之境等已是难以用语言诉说。

读帖至此,亦徒增感慨,谢赫“六法”中有“气韵生动”一说,而气韵从何而来?是笔迹还是书者自身?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墨终归于心性的流淌。故学其形易,习其神难,而习书者大多计较于形迹,这虽有一定道理,然毕竟腹有诗书气自华,正如庭上众人皆坐,而气质自有不同,皆源自内在修养之差异也。故吾辈当从书外变化气质,更是利于通向成就自我之大道。

此帖与《孔侍中帖》《忧悬帖》合裱。今单独赏析此法帖,更见波澜起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