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艺术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一种文化载体,更是精神的结晶与升华。当代艺术水平一般的绘画作品也可以拍出惊人“天价”,这不仅反映出绘画市场的混乱,而且表明当前中国绘画艺术欠缺严肃的学术评估。在过去的几年中,各个拍卖公司纷纷演绎了拍卖的“天价奇迹”。在惊喜于市场“繁荣”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其所释放信号的误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有人预测“黄金有价,艺术无价”——艺术品将变为投资的“潜力股”。而当今的绘画拍卖“天价”和当前的经济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当下,绘画作品越来越呈现出资产化的倾向,甚至成为一种金融资产。事实上,绘画市场对作品的价格判断有它自己的标准。那么决定绘画作品价格的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是作品的艺术价值。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因素有三个:作品的技法是否成熟、是否有独特的个性创造、作品风格是否有新突破。其次是画家的综合名气。它包括画家作品的整体影响力以及画家的地位、个人魅力、社会认可度等。再次是作品的稀缺性和来源。同等名气、同一年代的画家,若作品相对稀缺,则其价值往往更高。

自古以来,真正有水平的藏家对作品来源的考究都很注重。那些来源清晰、流传有绪的作品往往能拍出高价。对于古代、近现代作品而言,判断其来源的依据有:是否流传有绪,是否有知名鉴定家的印章、题跋,是否有名人的题跋,著名鉴赏书籍、画册是否收录,是否纳入名人收藏目录,以及是否得到画家后辈、亲属的确认等。

考察“天价”画作出现的缘由,不难发现其恶俗的价值标准———要么崇拜地位等级,要么迷信尺幅大小。作品“因人而贵”,实际上是极为媚俗的权力崇拜。古代帝王贵胄和士大夫的笔墨字画除了附庸风雅之外,还有权钱交易的媒介功用。对于一般商贾富人而言,权贵墨宝和名人字画不仅能够光大门面、巴结权贵,同时还是财富攀比、金钱博弈的重要介体。绘画作品一旦沾有帝王气,便意味着历史意义非凡———这是中国绘画品鉴的陋习。此外,当代绘画市场沿袭了“以平尺论价”的古董标准;但绘画作品毕竟不是金银珠宝,作品尺幅大小与艺术价值多寡没有必然联系。

近年来,“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绘画拍卖市场表象繁荣,但背后却暗影重重。不少拍卖公司从拍品征集、文物鉴定到图录出版、正式拍卖,存在不同程度的虚假鉴定、虚报成交额、联手做局、洗钱行贿等行为。要知道,绘画市场不是一个疯狂的投机市场,需要理性的激情,切忌从众,更忌追高。投资绘画作品要有一个平常的心态和长期持有的心理准备,而且必须知晓:绘画作品不是凭依附帝王权贵和政治运气才能进入美术史的,画家必须以自身的创造力和文化贡献赢得历史的尊重。此外,绘画投资市场有一定的特殊性,有别于其他投资领域———它要求收藏者具备一定的绘画鉴赏能力和综合艺术修养。

当代中国绘画的欣赏和收藏也需要一套客观、严谨的评估体系,避免权力与市场对绘画艺术内部体系的过度干扰,否则将难以还原绘画艺术自身的创造力和独立的主体价值。另外,政府应当鼓励和培育绘画作品市场健康、平稳地发展,重视绘画艺术发展的整体趋势和方向,并适当给予支持和引导。

最后,要提醒绘画收藏家的是:有些当代画家的千篇一律的绘画作品充其量不过是仿古工艺品。假如它们的市场价动辄也能上千万甚至过亿,那么时间将证明买家不是傻瓜便是骗子。豪赌中的大赢家往往是建立在无数倒霉鬼的痛苦之上的。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命脉如果被一群这样的“玩家”操纵,那么结局将是无比可悲的。那些迷恋权力、孤注一掷的投机赌徒不仅会成为历史的笑柄,更是人类文明史的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