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是全能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张大千创作作品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张大千所绘花鸟、走兽,早年主要师法陈淳、徐渭、石涛和八大山人,题材多样。技法上勾勒、写意兼而有之。在行笔节奏和墨色处理上多添新意,并运用自如。他笔下之木本花卉的枝干柔中蕴刚,用墨华滋多变,敷色清嫩鲜活,意境闲逸。
张大千的花鸟画,刻意扬弃清末明初那种狂狷不羁的超逸风气,宁愿在优雅中求清逸,既不失院体的工整凝练,又有粗笔写意的画风。“含蓄的笔势,绝弃风华,温静的墨意,精炼于骨,淡雅而质朴”,展现出凝气聚古的典雅特色。无论前期的内敛、优雅,还是后期一空依傍的洒脱豪迈,张大千的花鸟画始终立基于传统,竭力在步步为营中走出自己的方向,就这么一小步,形成传统的一大步。
张大千笔下的山茶花笔墨清新,物态栩栩如生,充满浓烈的生活情趣,是一种静默的诗。
俞陛云、赵叔儒、溥佺、吴待秋、溥儒、邵章边跋。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旧藏,《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张大千》1996年10月第一版P15。
题识:蜀国山茶九月开,蹁跹时有蝶飞来。蒸霞烁日家家好,不似长安幄下栽。庚辰秋孟写于青城山中。大千居士爰。
大千工笔花卉之妙
“画以表现美为主”,这是大千的绘画美学,这种唯美观,始终贯穿在大千所涉猎的山水、人物及花卉等各门画科之中。
花卉是大千绘画生涯最先起始的画科,自九岁开始从母亲、长姐学习花鸟,正是孩提时代的熏陶目染,使大千养成了对物态观察、写生以及对美的捕捉之敏感、细腻与准确性。三十年代,他师从古人如八大、石涛等大家墨荷及写意花卉的笔墨表现,因此能深切掌握明清人逸笔写意花卉之精妙;四十年代初,张大千赴敦煌考古,闭关虔心研摹古代壁画,自此乃上溯唐宋人精丽高古的工笔绘画风格,迈入职业画家的创作领域。其时以后张大千画花卉的风格,多致力于设色华丽浓艳,敷染醇厚,而线条勾勒严谨的精笔花卉风格。此时期他的气魄雄伟,功力精到,因此画花卉不避精妍富丽。
纵观画史,工笔花鸟之作往往以物态写实、细腻准确取胜,这必然取决于画者平日的研习与观察。画花卉首先要着重于花卉独有的生态自然以及物理特质,因此张大千强调画花卉必须能传达“茁萌抽芽、发叶吐花”的朝夕情态,他说:“画花卉,有向阳者,有喜阴的。向阳的必定有挺拔的姿势;喜阴的必定有荏弱的意态。挺拔与荏弱,它的姿态自然不同。由理生情,由情生态,由态传情,这是自然的道理。”但张大千,了解掌握不仅仅是简单细致地记录与临摹。他特别指出,花卉要画得好必须先熟读一部古书《广群芳谱》,全书都是文字,没有一张花卉的插图,但是将花卉的习性生态记述与说明得非常清楚;同时也收录了历代文人歌咏各种花卉的诗词歌赋,因此是一本极重要的花卉参考著作。换句话说,画花卉必须要另下画外功夫,这并非一味地用功于作画本身即可;对花卉的观察甚至于要达到“能从发叶子的时候,一看就可以辨出花开出来的颜色,要这样才能算得深入里层,算是花的知己”的境界。其次,除了对花卉要有深入地自然观察以外,对花卉还得要真心喜爱,才能产生深刻细腻的情感。张大千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嗜好,就是游于庭园中品赏各种花木名卉盆景,因此使他对植物百卉皆有极精微的观察与爱好。
由此便不难看出张大千所绘工笔花卉精妙之道:工笔画匠往往细致有余但多拘谨,但大千工笔越是工到细微之处,越是其精神所在,在他与俞致贞讨论花卉表现技法时提及:“画工笔花卉,应用复线勾勒法,即先用极淡的墨水线勾出来,然后再在淡墨水线上,用中锋不受拘束地大胆勾写。……所勾之线既描绘出形态和质感,又活泼飞舞……”又在《谈画工笔翎毛》中指出:“写意的画,是拿神与意做主体。工笔那就要行、意同时并重,当然更要注意到神”可见,其工笔花卉“活泼飞舞”、生动尤佳,主要是因为他在作画时“不受拘束地大胆勾写”所致。
因其对花卉有深度的喜爱、观察,以及细腻的情感。当他画花卉时,往往是倾全幅功力以凝聚其对花卉的感受,因此即使小小一幅花卉,其所呈现的艺术境界也达到了常人难以比拟的高度精采。就此而言,张大千的花卉画,实于中国美术史上有重要特殊之意义与成就,是可谓“集中国历代花卉画传统之大成”而无愧。
款识:蜀国山茶九月开,蹁跹时有蝶飞来。蒸云烁日家家好,不似长安幄下栽。丙戌上元昆明湖上作,张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