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要“知法”“知理”,法、理并进。我早期学书只知有“法”,不知“理”为何物。40岁以后随着理论学习的深入,我开始重视“法”外的理、意、情、韵一类,尤其重视“理”的研究。我是搞教学工作的,只有知“理”,才能举一反三、习一知十。“法”是当然,“理”是所以然。

我着意思考了大篆与小篆这两种书体的特点,觉得用课间操来形容它们很形象。上学的人都知道做课间操的情形:一下课,同学们从各自的教室出来走到操场上,大家三人一堆,五人一群,交头接耳,叽叽喳喳,一派陶陶然,此大篆是也;继而忽听哨响,大家立马各就各位,整齐队列,统一不二,一派森森然,此乃小篆是也。

近几年我写隶书总是喜欢把结字压得扁扁的,非常注意把横画写得出色有力量,所以就形成了晚年这个面貌。十多年前,我写隶书也强调它的“分势”(如“八”字一样分向两边),但只是强调它的“捺”笔(加重加宽)和左边的长“撇”,使撇与捺如鸟翼一样向左右伸展。这前后的变化,是由渐变而形成的。

学小篆可将字帖上的字分类练习,这样要求明确,收效快。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几项:一是笔画多的,二是对称字(包括基本对称、半拉对称),三是笔画特少的,四是其他(如曲笔多的、左右长短不齐的)。按类学习,便于比较,容易进步。每练习一类都要一边练一边思考,找出一些道理,这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