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1110—1174),字彬甫,隆州仁寿(今属四川眉山仁寿县)人,南宋抗金名将,谥忠肃。他幼年时期聪慧好学,6岁能诵“九经”,7岁能提笔写作。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进士,曾任秘书丞、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等官职。虞允文曾为《唐书》《五代史》作注,并著有《诗文集》十卷流传于世。他不仅诗文出色,书法也极具个人风格。明代书法家吴宽评价其书法:“虞忠肃公手帖,词语详雅,气象雍容。”书画鉴藏家王世贞也曾评论道:“《停云馆帖》第六卷为南宋名人书,如虞雍公之俨雅,皆有可采者。”
虞允文这件行书作品《适造帖》为札子形式,纸本,纵36厘米,横60.3厘米。《墨缘汇观》著录其为《适造帖》。其释文如下:“允文适造见,寻辱访别,乐处既久,数千里分携,可量此心怆恻也。蜀墨二种,久所秘爱,春秋纂例、武侯将菀二书,文与可石竹大图轴,皆蜀善本。连二麦光笺,鹿角胶,霜饼子,并以为故人寿。入夜仓卒,微甚有愧,幸收其意也。来旦发舟不甚早否,为修名自,不胜再三之恳。右谨具呈。九月二十八日。允文札子。”
札子实为古代公文书写作的一种,常用来上奏或者启事。公文写作,书家在书写中自然怀着十分谨慎且严肃的心态进行。因此,此幅札子虽然字体上个性突出,但是整个篇章的布局依然保持着中规中矩的特点,特别是行间距离和字间距离的控制比较恪守文书写作的方式。整篇书体保持着大气、疏落又不失书法风格流露的特征。虞允文生活的年代由北宋入南宋,书法风格大体上一脉相承,北宋晚期的书家诸如米芾等人已经开始寻求法帖之外的个性表达,南宋高宗皇帝又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字帖的收集和临写中。在此良好的书法氛围影响之下,臣子们自然对书法创作十分上心。这一时期取得个人面貌的书家比比皆是,虞允文便是其中一位。
虞允文的书法创作较为自由,其个人书写趣味一目了然。比如不会苛求字体本身的布白关系,而是轻松自由地表现字体。类似的字体有“寻辱”“数千里”“也”“卒”“为”,虽多为常见字,但其书写方式却不同别家。一般书家书写多在这些常见字上下功夫琢磨,越是简单的字越是多用不同一般的方式表现。但是虞允文一反常态,他笔下的常见字多依循笔势,喜欢轻松自由的表达方式,甚至没有转折的顿笔或者提按的变化。虞允文的此类书写方式才真正是自我风格的彰显而非刻意营造之。除却虞允文书法创作上自由的特点,也可以透过具体的单个字体寻找其书法承袭的来源,其书法潇洒之外也必有严守法度的一面。虞允文有些字在具体中的转折处较为饱满,有外拓的力量,这种书写方式有学颜体的地方,特别是“图”“例”“蜀”等有竖弯钩笔画的字尤为明显。其书法的单个字书写会考虑到粗细变化的因素,对粗细的布置十分用心,如“石”“霜”“并”“可”等字。字间关系的处理不仅是判断一个书家书法有无独创力重要的衡量标准,也是体现书家对书法进行思考的有利途径。虞允文可以算作一个出色的书家,不仅把握精准,且有独到之处。书法的创作会根据书写的内容以及情绪的变化前后稍有差异,虞允文此篇札子也不例外。前半部分书写稍显拘谨,许多字还属于收敛阶段。随着书写的深入、内容的完善,书家的情绪也对手上的运笔动作多有影响。比较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的字,结尾部分的字更加潇洒和收放自如。类似“不胜再三之恳。右谨具呈”一句,书写本身十分优美,呈现出灵动自如的书法状态。
南宋初期书法盛行,虞允文可以称的上是一位善于观察、敢于创新的书家。他的字不拘小节,在大气自如的前提下能够收放自如,形成自己刚柔并济的书写方式。他兼学多家,能形成个人书风,在此类公文写作中都能见其书法才学,在人才济济的两宋书法史上都是极为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