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石上乾坤任锋行——《圣教序》

(一)笔法

释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为研习大王结字之宝库,故为必做功课之一。如果说透过后世双钩摹填的尺牍可以洞见魏晋潇洒之风度,那么透过斑驳的刀锋看笔锋,临习《圣教序》亦可想见其倜傥不羁、放旷逍遥之风流。字里乾坤大,笔锋任遨游。世人皆言,学《圣教序》结字最可法,然若没有与之相谐的用笔,同样难入其室。所以,当从其笔法开始分析参悟,用笔是结字的基础。姑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圣教序》局部

1.透过刀锋运笔锋

启功先生曾写有诗句“半生师笔不师刀”“透过刀锋看笔锋”等,意在强调临习拓本,必须透过图像,想见古人挥运之时,方能得其法、得其神。我们所见到的拓本,不管年代相隔远近,都是至少经过五六道工序才现出当下面貌的。经过书写、勒石、镌字、捶拓、印刷等一步步工序,经过历史的积尘与历代藏家的摩挲,与原迹相比已经相差很多。所以对于拓本的临习必须首先在理念上突破亦步亦趋的藩篱,突出书写性,自然书写,放松书写,回归锋颖的真实状态,顺势而为,方不至于照猫画虎、胶柱鼓瑟,而使笔法与“二王”尺牍一脉相承。

2.思其点画重叠处

正因为是拓本,所以很难看出《圣教序》的点画有轻重之分,看到的只是平面上的线条之宽窄长短等视觉遗存。而在笔法最为丰富的点画重叠处,即含有两个以上用笔动作的某个点或面,当是临习时不可忽略之处。当用笔方向将要发生变化之时要调整笔锋,同时还应有垂直方向上的用力,这与点画中段的行笔显然不同。换句话说,在看似平面的没有立体感的用笔过程中,尤其在转向时,或一拓直下,或翻笔,或顿笔,笔杆或直或仰,笔锋或前或后,都是研习笔法的不可大意之处。需要提及的是,用笔重叠与并笔是两回事,重叠处指垂直方向上的用笔用力之叠加,并笔当是至少两个点画或较近或较重形成水平方向上的并置,故需明辨细思。

2《圣教序》

3.以“锥画沙”透纸背

“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折钗股”等形象性的书法术语,意在强调一个书法中的核心笔法———中锋行笔。在拓本中,看似竹片式的平面笔法看不到有入木三分之效,倒是看原碑,借着深浅不同的刀痕,或有益于对笔法的揣摩与锤炼。王羲之行书侧锋取妍,中锋含质。从理论上讲,要保持中锋,显然需要一个入笔的起始过程,因此笔锋必须由侧入中,不然就不会有魏晋的一拓直下法。另外,从实践中亦可进行互证,当以手指画沙之时,首先在垂直方向上有一个斜面渐入的过程,只是在几乎可以忽略的垂直运动的纸面空间之内,必须力求有一种骨肉停匀的肌理感,方可得其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