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随着苏州地区商业经济的逐步发展,其文化影响也在吴门一带显现出强大的优势。吴门画派随之占据了画坛的主流地位,而之前一直独领风骚的浙派开始走向衰微。浙派的衰败除了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外,最主要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趋势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成熟之后,老庄思想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绘画中即表现为淡泊、简古的意境,反对狂放和剑拔弩张的风格。而浙派绘画在艺术格调上恰恰与平淡、柔润的画风相悖。同时,明初政治环境的宽松和士人生活环境的好转,使得以元画为审美基础的文人画思想开始重新回到绘画创作中。明中期绘画从政治束缚中走了出来,而那些蕴含雄劲、阳刚之气的程式化、规范化的南宋院体风格就成为了倡导文人画者的攻击对象和非议目标。加之戴进、吴伟的后继者在画风继承上的单一、轻佻,使得这一时期的浙派绘画虽墨气淋漓,但过于肆野且缺乏内蕴。这些特点既不符合文人清雅之口味,亦未能融于市民的情趣中。至明代晚期,浙派出现了一位大家,此人便是蓝瑛。

蓝瑛大约于 1607 年开始学习黄公望的风格。那一时期,以董其昌艺术思想为主导的绘画思潮开始在松江地区发展。蓝瑛来到松江,与文人墨客交游,得以吸收“仿古”的品味和技巧。他这一时期的大多数作品都展现出在“仿古”上的造诣。蓝瑛《仿范宽山水人物图》(见下图)为绢本设色,纵 171 厘米、横 51.4 厘米,现藏于广西博物馆。画家在画面右上角题款“:范华原法于云间贶远阁。南湖外史蓝瑛。”下钤“蓝瑛之印”白文方印“、田叔氏”朱文方印。此作以“高远”取景,描绘出重峦叠嶂、浑厚雄壮的景致,笔墨韵味颇有范宽之气。山下溪水潺潺,河滩边的大小山石错落有致。山石以浓重而润泽的笔墨绘成,皴擦多于渲染,使画面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画家以浓墨点苔,进一步体现出北方山石浑厚的质感与沉着的韵味。山石间的树木相互掩映,树干以粗笔短线勾勒而成,笔力劲健,渲染厚重,展现出苍劲挺拔的特点。陡峭的山壁间有条蜿蜒崎岖的小路时隐时现,引领观者的视线在这古拙之景中徘徊。瀑布从山涧中飞流直下,透过画面仿佛可以听到水流击溅山石所发出的隆隆声。山下有一小亭,亭中一人独坐,似在感受这大自然的壮美之态。近景中,左侧的松树与右侧的柏树相互呼应。整幅作品画面丰富、层次分明,展现出浓浓的古意。蓝瑛虽有很多仿古之作,但并不囿于某人成法,而是将古人之法为己所用。他的师承意识并没有南、北之分,作品既有北派山水的雄浑,又具南派山水的细腻。《仿范宽山水人物图》体现出蓝瑛最常运用的构图方式——近景有水流,屋宇和树木被安排在陡峭的山腰间,画面的山势沿坡石而上,至中景时峰体以“V”字形迅速向上展开,顶端则是方形的顶峰,险峻而硬朗,体现出北方山水“峰峦浑厚,势状雄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的特点。在山体的描绘中,画家多运用“斧劈皴”和“雨点皴”来表现险峰的气势,使画面整体趋于古拙浑厚。

1蓝瑛仿范宽山水人物图

蓝瑛,字田叔,号蜨叟,晚号石头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厉鹗在《东城杂记》中写道:“蓝瑛,字田叔,杭人,善画山水,知名于时,家东城,自号东皋蜨叟,又号东郭老农,榜所居曰‘城曲茅堂’。”蓝瑛八岁时就已展现出才华。他曾跟随大人进入一厅堂,随手蘸以坛上的香灰,就地画了一幅山水画,画面中山川、云林皆备。蓝瑛学习了界画的技巧,并以宋画,特别是传统的宫廷仕女画的风格绘制人物。他还对唐宋名家作品进行临摹、学习。他一生倾心于绘画,留下了大量的画作,但却很少有文事流传于世。由此可见,蓝瑛是一位典型的职业画家。

与浙派早期代表戴进相比,蓝瑛的画风中更多了一些“逸气”。在浙派走向衰落之际,蓝瑛的出现又使这一画派重新焕发出生机。《图绘宝鉴续纂》中有关于蓝瑛的记载:“书写八分,画从黄子久入门而醒悟焉。自晋唐两宋,无不精妙;临仿元人诸家,悉可乱真。”董其昌和陈继儒对蓝瑛都赞誉有加。潘天寿更是对蓝瑛极力推崇,认为可将蓝瑛与戴进、沈周合称为“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