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京是近年来异军突起于当代书坛的名家之一。笔者之所以和很多人一样看好他,有很多理由,比如他文思文脉涵养深、亦求亦舍自出新、慧眼慧心师造化等等。说得直白些,即看重的是他扎实娴熟的书法技法和兼而有之的深厚的国学涵养。因为当代书坛存在一个人所共知的怪象,就是很多书法家(包括名家)只靠玩技法进行所谓“创作”,国学底蕴一塌糊涂;或有国学深厚者,书法技法又一塌糊涂。俊京先生能够双翼齐飞,实在是难能可贵了。
文思文脉涵养深。俊京先生文化涵养深厚,这来源于他数十年孜孜不倦的勤奋学习。十几年前他从事中医工作时,对医学书当然下过大功夫。后来服从组织安排转行做企业,则拿出很多精力啃起书法理论乃至文、史、哲的许多经典著作来。《左传》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数年来,他对“学—知不足—学”这个属于许多成功者更属于他自己的“一三一”学习认知模式感悟多多、获益多多。他事业的成功和书法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来自于他能够静下心来闻思修证、博学参悟,来自于他高度自觉的心灵皈依和日积月累的文化积淀。书本里的诸多古人智慧涵养了他儒雅淡定的文人情怀和文质彬彬的君子般的风格。作为一位以技法见长的书家,俊京始终认为书法创作应该有较深的文化涵养乃至理论修养,走以学养涵养艺术的路子才行。他很庆幸自己想的、做的和授业恩师欧阳中石先生的教诲非常吻合。
亦求亦舍自出新。书有法,取乎上。学书法首先要“挖宝”,但“挖宝”是手段、途径而不是目的。俊京先生对此深以为然。所以学书伊始便一直在魏晋书风中探求,将晋人书韵和“二王”风骨作为建构艺术精神的旨归。面对纷杂的书坛、浩瀚的书法传统和古今卓然成群的书法先贤,刘俊京始终保持着极为清醒的头脑,丝毫不为时风所动,而是审慎且冷静地选择了一条稳扎稳打的学书之路。经过多年的探索、思考和实践,他使自己的书风日益朝着简静雅致的方向发展。近年来,他的书法创作兼擅多体。其楷书以魏碑为宗,注重笔法的精到和对线条质感的把握,追求畅达的气息和高雅的格调。用笔流动,点画婉约,甚可感受到墓志之峻利疏朗及欧楷的严谨细腻,均在其笔下表现得气脉贯通。其作品法度谨严,笔力清健,提、按、顿、挫均骨清气朗。其隶书法乳金农,再以圆笔融合汉简笔触,强调结构变化,但不拘于藏头护尾等理法,着力于求气韵、求变化、求古朴,摆脱了一般书家囿于一家一派之拘谨、僵化的弊端,结字欹正相生,触变成形,在视觉形象上以字形的动势、张力来获得审美表现的丰富,从而使作品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其行书宗“二王”,笔法灵活精致,行笔方圆相济并增加方笔和侧锋的运用,倾斜欹侧,给人以新颖而别致的感觉,更增添活泼和灵动之态。俊京于艺术有着较高的慧眼,悟性颇高。其行书作品端严中巧寓变化,收敛多于舒展,含蓄多于开张,不激不厉,顾盼有情,洋溢着文质彬彬、潇洒自如的君子之风。俊京勤于思索,因而能博采众长,取精用宏。其作品线条不以厚重取胜,而是用自己恬淡灵秀的心灵来书写表现其运笔的畅达和线条的灵秀与精致,展示给人的是一种自然与率真。
慧眼慧心师造化。如果说只有有了静笃自在的心态,才会有和风细雨般的笔墨诉求,那么,俊京在书法艺术上的长足突进,则在很大程度上赖于他数年来所独有的慧眼慧心。正是缘于对于以儒、释、道为主要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外厚爱,包括对于儒家正气俊拔、佛家和气致祥、道家清气自然诸家精神融合的皈依,才使他在学书和做人的路上如虎添翼。笔者每每品读俊京先生的作品,总会油然生出清新之气、和悦之情、正大之怀的心灵共鸣,仔细思考其原因,然感到应是“教育者先受教育”使然。一个用善念善心做人做事也用慧眼慧心投身于书法创作的人,其人必谦恭、书必良隽。高尚真诚的情操、虔诚和敬的心灵,均注入和化育为俊京先生独具气象的书法面貌与风格,魅力自然而生。
俊京先生正值盛年,有此慧眼慧心助力,有此文思文脉滋养,有此矢志不渝的修炼精进,相信他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书法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