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笔势承接起与收
《圣教序》是怀仁从王羲之不同法帖中抽取出来再行组合而成的。因此,尽管每个字皆似承接上下笔势,然毕竟不是原先墨迹,所以就气息贯通而言,悬殊较大,甚至还可能中断行气。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字的入笔与收笔不必过于纠结是何种方式或方向,以自然书写为上,入之合规,收之中矩。甚至在整行临习之时可以有意识地注意上下字的笔势承接,以使气脉贯通。惊蛇入洞、飞鸟出林固然妙,但不可拘泥于拓本,结合“二王”尺牍的笔势往来,或可知“取法乎上”的有益之处。
5.楷行草间速不同
《圣教序》字体以行书为主,间有楷书与草书,三体熔于一炉,圆通无碍,有时行行草草,亦可觅行云流水之境。由三体本身特点所决定,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楷法持重,草法飞扬,所以在用笔方面力求协调统一。临习此法帖,既不可一以贯之,又不可各自为政,偏于楷者须加强一些行书笔意,偏于草法若乖使转,不能成字。因此,行笔三体速度本有不同,但协调于一体,当疾者疾,当迟者迟,正如现实中的行走之人不可在跑动之中骤然停止,也不可由立定而忽然加速。注重每种字体的速度有别,又要趋向于合理。
《圣教序》通体方圆合度,刚柔相济,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起笔以方为主,而使转多变,或方折,或圆转,或方中寓圆,或似圆实方。这是临习时凸显书写性的核心笔法之一。若过于追求拓本之方,则近乎刻板;过于圆,则伤于弱。解决之法就在于找准发力点之所在,如运太极,力道似绵裹铁,动若脱兔,静如处子。一般而言,柔处行笔宜疾徐合宜,过徐则力软,过疾则浮滑。刚处行笔宜疾不宜徐,落笔蓄力,兔起鹘落,干净利索,且力含其中。
7.连断自然有呼应
单字之内有断有连,断不失势,连则助势,总之呼应顾盼,游刃有余。就临习《圣教序》而言,此为重 点所在。为什么即便是刻帖依然神采焕发?就是因为单字大多原本来自于羲之法帖,很少挪移与变动,字中之笔势与尺牍手札等一脉相承。因此,对于帖中不易觉察之少有连带处,亦可循承上启下或顾盼之意而强化之,如此也就增加了更多的自然书写之趣。
8.偏旁组合求化合
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圣教序》书法为百代楷模,病之者第谓其结体无别构,偏旁多假借,盖集书不得不尔。”由此可知,此中除绝大多数外,定有以偏旁组合而成者,只不过临习者较少关注到此细节。因此,对于多个部件组合的字,尤其对于略显生硬者亦须慎重审视,或可加强笔势之连贯,在创作借用之时不是机械组合,而应化合无痕,方为上乘。当然,对于绝大多数字,不可偏离临习正道而随意改动之。
清代蒋衡《拙存堂题跋》云:“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一气挥洒,字里行间神采奕奕,与《兰亭序》并为千古字学之祖。”寥寥数语直中肯綮,其所言之神采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笔法。对于《圣教序》而言,从笔法入,边临边悟,方可期得“二王”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