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艺者,无论他出于何种目的,要创作出上佳的艺术品都需要艺术品创造者的天生灵性、娴熟技巧,还需要深厚的综合文化修养和悲悯的人文情怀。没有灵性的艺术就是没有生命的艺术。中国篆刻是最有特色的中国艺术,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能展现中国文人精神和情怀的艺术,以刀代笔,朱白相间,丰富的线条变化、蕴藉的空间情致都展现了创作者鲜活的生命和无尽的人生寄寓。近十年来,李智野几乎成了一个近乎疯狂的艺术追寻者。他常常彻夜不眠去创作,也常常与同道艺术追寻者共度不眠之夜。他有自己的艺术理念,也渐渐有了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

1开瓮勿逢陶谢(附边款)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作为朋友,李智野绝对是值得信赖的益友。他是真正的性情中人,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喜怒哀乐一任自然,丰富的表情常常叫人忍俊不禁。在今天的时代大潮中,他是那种难得一见的真性情人。自从2010年西泠印社海选作为第一名入选并成为西泠印社社员之后,智野着实兴奋了一段时间。然而,尽管获奖之后好评如潮,他还是能够清醒地认识现实,明白自己的状况,仍然孜孜以求,不倦求学。他开始沉下心来认真临帖、读书,像小学生一样又从头临习《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从文字学中汲取新的营养。慢慢体悟中国文字的精髓、中国文化的精髓,渐渐地,平和的气度从笔底流出,凝结的不再是简单线条的洒脱与飘逸,也不是欺世盗名的胡乱涂抹以吸引眼球,而是万毫齐力后三代先秦文字的精神跃动。苍润之间,浓淡干湿的变化不再是刻意而为,书写性的流畅与斑驳浇铸的鼎盛厚重相间杂陈着。书法是篆刻的孪生兄弟,文字书写的提高重新回到方寸的印面上,带给人的是耳目一新的感觉。

2得其环中(附边款)

有人说,智野的印有些似乎给人一种程式化的感觉。这似乎不是什么好的现象,事实上,这恰恰是应该值得庆幸的事情。中国的篆刻艺术如果从原始的陶拍算起,走过了比文字还要长的路,但真正成为文人流派印早说也是宋元之后。无论是古玺带给后人的自然天真,还是汉印留给后世的博雅厚重,都为明清文人篆刻的崛起提供了深厚的肥沃土壤。而文人篆刻之所以被后世称道,不是他们单纯地复制古人的东西,而是他们各自创造出了自己的精神风貌。如果没有自己的风格,就没有“西泠八家”,更不会有吴昌硕、齐白石。作为艺术家,风格的最终形成是逐渐的,齐白石老人曾说:“余之刻印,始于二十岁以前。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厂借以丁黄印谱原拓本,得其门径。数年后,得《二金蝶堂印谱》,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乃一变。再后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喜《三公山碑》,篆法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可见,齐白石老人的篆刻风格一生经历了几次大变化,没有风格,何来变化?只有相对成熟的艺术形式并持续呈现,才能称之为风格,几十年的不稳定面貌,即便是时时出新,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3鲁酒不可醉(附边款)

清孔继浩云篆刻“须要博览群书,以阔胸襟。广阅诸谱,以开眼界。再与二三知己,交相切磋,互相辩论。如遇同癖者,即以我所阙闻就正之彼是则法,彼非则戒”。近年来,李智野不但常常云游八方,遍访诸贤,更是别开生面,刻壶品茗,于相邻艺海取他山之石。在丁蜀镇,他访名师、制名壶、铭曼生十八式,叼斗吸烟,在赏玩间品味不同艺术的联接。常常与友人举箸共觞,把酒临风,共话艺事,海阔天空,曲苑杂坛。每有意见相左,亦不免面红耳赤,俄顷相视一笑,其乐也融融,其情也悠悠。

4书之岁华(附边款)

清代陈说:“少士人气,亦非能事。惟胸中有书,眼底无物,笔墨间另有一种别致,是为逸品。此则存乎其人,非功力所能致也。”艺术永远是可控性与不可控性相互交融的,有些是能够人为的,但更多的是无法人为的。但是,几千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保持一颗童心,永远不成为社会和艺术的奴隶,你就有可能创作出鲜活的绝世艺术品。智野有这个潜质,他需要的是静静地读书和不为世俗所动,能否更高更远,这要看他自己的选择。

5世事问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