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1301—1374),元末明初书画家、诗人。字元镇,号云林子,江苏无锡人,世称云林先生。在绘画史上,倪瓒是一位独特的人物,其画多作太湖一带景色,画风萧疏苍古、简淡空灵,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倪瓒书法与其绘画一样,格调之高不染一点世俗,在元代后期书坛别具特色。其书法作品形式主要有题画书法、诗稿、跋文以及少数独篇创作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跋唐人临右军真迹》属于他的跋文。作品纵31.8厘米,横20.5厘米,七行共138字。文辞观点明确,对唐人临右军作品评价甚高。他在文中流露出对临摹作品的审美理解以及对唐人临摹的肯定:“顾盼精神,笔意连属不断”“沉着痛快,决非五代宋人所可到”。难得的是,此作落款有精确的日期——“至正甲辰十一月”。元至正甲辰年为1364年,时间上临近于他提出“逸笔草草”书法思想的1368年。因此,此时是倪瓒书法生命从中年向晚年过渡的时期。精确的日期在倪瓒书法作品中较为少见,也为解读作品提供了很好的时间依据。

倪瓒的小楷在早、中、晚期一脉相承,但这三个时期的风貌差异非常明显。早年小楷颇具匠心,体格方硬,用笔极精细劲挺,很注重清劲中的细腻笔触表达,书风遒劲清婉。晚年书风取其意态,苍润而率意简静,格调超脱散淡。相比而言,此作介于工稳与意态之间,体现出过渡时期的书法风貌。

《跋唐人临右军真迹》静穆的古意是引人入胜的。静穆是一种气息,是心灵的自我回归,如对袅袅熏香,空寂无声而神情安详。“古”亦非简单意义上的取法复古,而是书法格调向深层次的美感探寻。元代书坛主流是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复古与对“二王”书风的继承发扬。主流书风其实是单调的。由于文人主体思想普遍受到压制,具有开拓性的文人书家甚少。从此层面而言,隐士书家独立于主流书家之外,给元代书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整体观之,隐士书家均有渊博的学识、孤傲的个性、高洁的情操以及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因此不难理解倪瓒这件作品的静穆古意。徐渭《文长集》云:“瓒书从隶入,辄在钟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此作已非隶书形式,徐渭点到了倪瓒书法的古意。作品用笔苍润沉着,与早期小楷相比,多了朴实的笔调。造型虽开张舒展,但没有张扬之意,注重点画大小、伸缩、避让的组合。此时倪瓒的书法重古质沉着,轻精巧俊丽,已从妍美的展示过渡到了对内质的追求。看得出,倪瓒的书法古意盎然,同时流露着一种遗世独立的孤独感。

1倪瓒《跋唐人临右军真迹》(台北故宫博物院)

《跋唐人临右军真迹》的用笔特色之一是细劲与温润含蓄相融。倪瓒一改早期小楷尖入重收的习气,保留细劲笔调,但起笔温雅,收笔多以圆润为之。与早期小楷相比,不再刚直峭拔,书写显得温和沉着。此帖的撇画起笔蓄势而发,尾端自然收笔,力劲气匀,无尖刻锐利之态。捺画末端重按后缓缓出锋,沉郁凝练。撇、捺画均没有张扬使性,而是含蓄地表达。用笔特色之二,融隶书笔意于其中,仍保留写经书法特征。这是倪瓒有意为之,如帖中的“人”“合”“文”“右”等字的捺笔基本是隶书的笔法,一些字的横画亦属隶书笔法,如“有”“画”“语”“所”“二”等字。隶书笔意的融合,除了表露在用笔笔法上,还体现在书写的古质意味上。因此倪瓒的小楷书能超越于宋元,直指晋唐。另外,此作造型也颇为特别。如果说规整严谨的小楷,匀称的造型不强化变化,欣赏起来难免一本正经,那么倪瓒小楷则以抒情笔调书写,修长的字体不是一味地严整肃穆,在精致中求造型趣味与笔墨情调。此作平正之中注重造型变化,因字赋形,不经意间多有奇态。如“文”“人”“又”“之”的舒张,“断”“语”“临”的茂密,“八”“迹”的横向夸张。

《跋唐人临右军真迹》章法没有错落变化,这也符合跋文的实用特征。一般题跋因没有过多变化,使题跋成了纯粹写字,呆板无趣,没有太多看点。而此作不同,章法平实中寓生动,饱满的章法里字体疏朗,字距明显,整体疏淡而不密集沉闷,平实中简静率真。自然书写笔触从容,没有刻意与不自然的动作。字上下间隔而无牵丝,但其气韵是连贯的,左右延伸多有避让顾盼。这打破了楷书作品字字独立的格局。注重字造型多样化的对比,强化了线条的轻重提按节奏以及墨色变化。小楷写得有动有静,从整体角度欣赏,妙趣横生。

在元代小楷书家中,赵孟頫、倪瓒的造诣最高。赵孟頫小楷典丽温雅,承“二王”一脉,取法路子明显。而倪瓒小楷取法颇为多样化,自成一家。何良俊认为其师大令,徐渭认为其书从隶入,学钟繇《荐季直表》,而明李日华则认为其书学杨义和《黄庭经》。倪瓒家藏法帖丰富,学书勤勉。他在《玄文馆读书》诗中提到:“潜心观道妙,讽咏古人书。”读书、写字、诗文创作是倪瓒精神追求的自觉行为,而非为了考取功名。不难看出倪瓒的书法具备取法多样化的条件。此作已很难看到倪瓒受具体哪家书风的影响,这也说明倪瓒在书法上是高明的,融古而不拘泥于古人。广泛的取法、深厚的积累为倪瓒晚年书法风格的嬗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跋唐人临右军真迹》可以看出,倪瓒书法正悄然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