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必正,字蒙求,一字圣功,号约庵,太仓(今江苏苏州)人。他是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后出任建昌府,一年后晋升广西按察副使。凌必正为人耿直,风流俊爽,工文善诗,尤喜绘画。他擅长描绘山水,作品设色妍丽雅致,位置经营严谨精密,笔墨师法宋人。他兼绘花鸟,亦守宋人法,但艺术造诣总体上不如其山水画,传世作品有《端阳图》《碧桃春鸟图》《孔雀牡丹图》等。时人对其有“奕圣诗仙,萧郎画史”的评价。

1

图一

凌必正《杂画屏》为绢本设色,共八开,每开纵29.3厘米、横29.3厘米,现藏于广西博物馆。《杂画屏》中的每一开均绘有不同种类的禽鸟,并配以不同的花卉、树木,画面均精致小巧。在此作中,画家用笔工细,设色妍雅。图一描绘的是在山坡野地中,两只各具情态的野雁于坡岸活动的场景。左侧的野雁正在低头觅食,右侧的野雁呈仰首挺胸状注视着远方。两只野雁相互聚拢,姿态各异,造型丰满,用色浓重,羽毛层次分明。整幅作品的构图重心集中于画面右半,野雁觅食、远望的情态成为吸引观者的焦点。图二以水边为背景,一只身体肥硕、羽翼丰满的大鹅正在水中悠闲自在地游动。岸边的两棵树下怪石兀立,秋菊烂漫地绽放着。禽鸟与植物的组合使整幅作品动静有致,充满自然野趣。画面中的树木、山石以双钩填彩法绘成,用笔精细,但因拘守于成法而略显板滞。图三中,画家以工笔笔法绘出一公一母两只正在浅草丛中觅食的鸡。居于左侧的母鸡还未寻得食物,而右侧的公鸡已经寻得一只小虫啄于喙上。双鸡的正前方,三只嫩黄色的雏鸡正等待父母的喂哺。画面中,双鸡动态各异,彼此呼应,形象生动。羽毛以细笔绘出,丛草和石头则以粗笔随性勾描而成。整幅作品用笔灵活,设色淡雅清新,构图静中寓动。画家在画面左上角自题:“癸未新春,吴门凌必正画。”下钤“凌必正印”朱文方印、“字圣功”白文方印。“癸未”为崇祯十六年(1643)。

2图二

3图三

《杂画屏》的整体风格偏向写实。画家以客观的创作态度描绘出许多生动逼真的动植物形象,以较为细腻的笔墨展现出物象的外部特征。从作品侧重工整精细的画法可以看出,画家具有严谨的创作态度,注重观察自然和生活。凌必正以工笔手法来突出物象的形似,运用巧妙的构思和布局使作品不显枯燥,彰显出诗情与画意。除此之外,画家还比较注重色彩的运用,务使画面鲜活生动。整个《杂画屏》工整细腻,形神兼备,展现出清雅疏秀的风格。

凌必正的祖父凌汝志曾为南京应天府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万历十三年(1585),因受宰相张居正一案累及,其家产被抄,翌年病故。后来张居正冤案昭雪,凌汝志也获平反。万历皇帝曾亲书匾牌“清白传家”,赐予其长子凌元超。凌元超为人豪放,乐善好施,因父功受封,曾任锦衣卫指挥使。凌必正是凌元超的次子。凌必正出世后,家境每况愈下,祖传家资又被人侵吞,生活颇为艰难。据《直塘里志》转引《埽轨闲谈》记载:“(凌必正)居郡苏州为诸生时,因父祖俱殁,家贫甚,无以为生。念昔时宣姓旧仆豪富无比,往与之言,宣仆竟欲谋置其死地,闭于空室之中。幸有一蔡姓老仆,坏墙救出。告放官,官受宣仆贿,不予受理,并命当差乱棒赶出……一日,偶至街上,遇一昔日旧仆,竟直呼其名,并破口大骂,必正不闻而过……”凌必正中进士后,昔日谩骂他的仆人闻讯跳楼自尽,宣姓旧仆获悉后逃之夭夭。其被侵吞的祖父遗产也被追回。经历种种变故后,凌必正厌倦了世事喧嚣,将房产尽行变卖,在故里兴建一宅,名“南园”。明朝倾灭后,凌必正回到故乡直塘,与丹青为伴,常与本地几位乡贤名流如陈瑚、华乾龙等讲学论事。清顺治八年(1651),太仓知州白登明曾推荐凌必正为乡饮宾,负责当地教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