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思 作 绢本设色,纵150厘米,横59.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关思,字何思(一作九思),号虚白,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生卒年不详。善画山水,明万历(1573-1619)年间与宋旭齐名。他的画远宗关仝、荆浩,又仿唐宋诸家笔意,拟王蒙、倪瓒更妙,苍秀奇崛,极富变化,骨法气韵有出尘之趣。他早期的山水画构图布景繁密,峰峦叠嶂,水口交错,蹊径纵横,极其重视墨色和线条的变化。到了晚期,风格发生较大变化,作品趋于简笔粗疏,山石以单笔勾勒,略加皴擦,人物高古飘逸,树木房舍雅致朴实,清新自然,另具一番风貌。

2局部一

明代画坛山水画可谓鼎盛之时,仅《明画录》中记载的山水画家就达400多人,风行一时,影响深远。明中叶,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取代“浙派”成为画坛主流。关思是吴派一员。他的山水画秉承吴派传统风格,气韵生动,笔墨传神,赋予山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境界。画中多描绘亭台楼阁等景物,烘托画面;亦绘小桥流水人家,寄托情思。这些也形成了他的山水画的主要特色。传世作品有《松溪渔笛图》《秋林隐泉图》《深山幽居图》《放鹤图》等。

3局部二

据关思现存画迹的款识,他的画最早成于万历庚子年(1600),最晚成于崇祯庚午年(1630)。此幅《秋林隐泉图》款识“庚子仲春日”,是他现存最早期作品之一。全画布置严整有序,高山巍巍,长松青青,涧有溪流,泉石幽深,冈峦平缓,茅屋隐现。画面中的景物层层推进,高远而开阔。在表现手法上,此图参用王蒙笔意,峰峦多用干笔作披麻皴杂雨点皴,笔力古健,笔法细腻,气韵丰盈,有苍秀清新之感。从全图旺盛的笔力与圆成的技巧来看,此画已是作者盛年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