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张大千 1982年作 桃源图 立轴 泼墨泼彩纸本
成交价:270,680,000 港币,合 233,244,291 人民币
一九七六年张大千正式申请到台湾定居,觅得台北城郊的外双溪,再一次经营他的宝岛世外桃源。……
当大千忙于筹建摩耶精舍的期间,他同时进行一幅泼彩的〈桃源图〉大轴,一直到民国七十一年(1982)的嘉平月(农历十二月)才完成,并题诗及长跋如下:
「种梅结实双溪上,总为年衰畏市喧;
谁信阿超才到处,错传人境有桃源。
摩耶精舍梅甚盛,二三朋旧见过吟赏,欢喜赞叹,引为世外之欢,且谓予曰:自君定居溪上,卜邻买宅种花,鸡犬相闻,灯相照,君欲避喧,其可得乎?相与大笑!」
大千本来期望在外双溪依山傍水与农家田园为伍,但是万没想到,农地不久便成为富户的新小区,摩耶精舍竟被周围高楼大宅环伺,安静的桃源变成了「鸡犬相闻」,他只得认命地与来客相对大笑而已!
如此自我解嘲式的题词,却也是描述他一生迁徒世界各地,寻觅世外桃源的最佳写照。因为从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弃地重觅,一直到老死外双溪,仍未觅得他理想中的桃源。最后他终应觉悟到世上岂有桃源在?只是「错传人境有桃源」,即使他忙碌找寻、经营了一辈子,结果还是回到原点,那就是他年轻时所说的:「世已无桃源」了!
张大千先生和他一生的时代之间的互动,表面看来好像是他主动在「万里投荒」,寻找他生活和艺术的世外桃源,似乎无意被卷入大时代的悲剧。然而,细究他迁徒并寻觅安身之地的过程,其实他仍受制于中国人百年以来的苦难命运,像是无根的浮萍,那样的漂泊,毕竟也是一种身不由己啊!除非,他愿意被悲剧时代的烈焰或浊流给吞噬或淹没。一生追求「美」的境界的张大千,他的逃避与投荒,寻寻觅觅,辛辛苦苦,只为与「美」相守。桃源,是他唯美理想的投射,或许,终究是无法拥有的海市蜃楼。
二
傅抱石 1954年作 云中君和大司命 镜心 设色纸本
傅抱石巨制《云中君和大司命》以1.6亿元起拍,经超过6分钟的竞价,由场外买家通过电话竞得,最终成交价为2.3亿人民币,创2016年度中国近现代书画全球拍卖纪录,同时追平2011年傅抱石《毛主席诗意册页》(八开)在北京瀚海创造的2.3亿元拍卖纪录。
三
曾巩 局事帖 镜心 水墨纸本
曾巩局事帖:29×38.2厘米,为曾巩在通判越时任上所书信牍,时间应在熙宁十年(1077年)之前,曾巩约50余岁,该书法结字修长,笔划清劲,为曾巩存世罕见的墨迹。
此帖中说:“跧处穷徼,日迷汩于吏职之冗”。又说:“去受代之期,虽云密迩,而替人寂然未闻”。那当然是在外任上所书。考曾氏曾通判越州(今逝江绍兴),后来又知福州,两处离汴京多很远,而且都近海边,都可以说是“穷徼”。据《乾隆福州志,卷三一,职官四》曾氏知福州在熙宁十月八日到任,——“以度知员外郎龙图阁知”。到次年(元丰元年)十二月,就由孙觉接任,可知本传中所谓“过阙,神宗召见,留判三班院”,就是在那一年,是没有满“受代之期”就去职的。因此我以为这封信该在通判越州任上所写。时间应在熙宁十年之前《绍兴府志》说他通判越州在元丰中,那是错误的)曾氏大约五十余岁。“运勾”当是“发运司管勾文字”的简称。无党不知何许人,待考。(徐邦达,选自《古代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书法》)
四
蒋廷锡 百种牡丹谱 绢本册页
成交价:173,650,000 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