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不识字时,即喜欢画画,当祖父用树枝画地教他识字的时候,他有时候也在地上画一个人脸,圆圆的眼珠,胖胖的脸盘。到跟着外祖父读书时,外祖父教他描红写字,天天在描红纸上描,描得烦了,私下也画画,还勾描雷公像。这段经历与丰子恺的幼年学画很相似,只不过丰子恺的家境比齐白石强太多了。当时,齐白石虽然不知道什么是以造化为师,但也开始比着牛、马、猪、羊、鸡、鸭、鱼、虾、螃蟹、青蛙、麻雀、喜鹊、蝴蝶、蜻蜓等经常见到的东西画起来。跟周之美学雕花手艺出徒之后,齐白石的雕刻花样已经能够根据平时所画加以变通。此时,他还应该看过一些绣像的小说,或者只是看小说中的绣像。他说:“人物从绣像小说的插图里勾摹出来,都是些历史故事。”一直到齐白石20岁的时候,他才读到一本对他来说极其重要的画谱《芥子园画谱》。这是一部残本,齐白石说:“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五彩套印,初二三集,可惜中间短了一本。”他像捡到宝贝一样,经对比发现了自己原先画画诸如头大脚长、花肥叶瘦的种种毛病。他把书借到手,买了薄竹纸和颜料毛笔,晚上放工回家,在松油柴灯下,花了半年时间,一幅一幅勾影出来,订成16本。从此他雕花翻新,合乎规格,消除了不匀称的毛病。
《芥子园画谱》在中国画坛流传广泛,影响深远。陆俨少从小喜欢画画,同样苦于无师,12岁在南翔公学读书时,得到一本石印《芥子园画谱》;潘天寿14岁买到一部《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谱》初集为山水谱,二集为兰、竹、梅、菊,三集为花卉、草虫及花木、禽鸟。齐白石所勾影的《芥子园画谱》,不知残哪一本,齐白石称自己参照《芥子园画谱》画人物,画神像功对,每一堂功对,少则四幅,多则二十幅,想必是参照初集卷三里面的“人物屋宇谱”。《芥子园画谱》后来增加的第四集人物卷是嘉庆年间重订的,齐白石后来应该也读过。齐白石留下的临摹《芥子园画谱》木兰从军、观音像等图,都是他28岁至38岁间的作品,线条流畅,功力深厚,而他最初勾影装订的厚厚的16本早已不复存在。总之,《芥子园画谱》为齐白石的绘画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他影响深远。
除了《芥子园画谱》,齐白石一生还饱读了大量的册页、印谱、碑帖、名人真迹等。自拜胡沁园为师结交一些朋友后,众多师友都会拿出自己珍藏的字画、印谱让齐白石观看,每次齐白石都从中汲取养分,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齐白石成名后,还出入书肆,购买一些书籍、名人字画,晚年一些商家直接把名人书画送到他家。他在《癸卯日记》中不断记述“筠庵来书相请一谈,即去,得观画册数本。”“巳刻厂肆主者引某大宦家之仆,携八大山人真本画册六页与卖。”“灯下看平明厂肆送来大涤子画”“初日平明读厂肆送来戴务旃本孝山水册,造局颇不平正,暇时当再三读之。”日记还记有观赏徐渭、王蒙、沈石田、王石谷、金农、高南阜、周少白、孟丽堂等作品的记载。这些前贤同样给了齐白石多方面的启悟,是他未谋面的老师。他写过这样一首诗:“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足以说明他对前辈的敬畏和爱戴。
据统计,齐白石看过的艺术类书籍、书画、碑帖、印谱主要有:《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爨龙颜碑》《郑文公碑》《石涛画语录》《芥子园画谱》《缪篆分韵》《二金蝶堂印谱》《说文古籀补》以及李邕、米芾、扬无咎、倪瓒、徐渭、朱耷、石涛、李鱓、金农、黄慎、郑板桥、罗聘、丁敬、黄易、何绍基、吴昌硕等人的书画篆刻等。(附图为齐白石《芙蓉游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