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暨“大美篆刻——走进生活中的篆刻艺术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开幕。此次展览是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纪念活动和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学术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主办,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协办。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左中一,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副院长谭平、牛根富、刘宏昌,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秦文,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申万胜、王丹,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韩天衡、院长骆芃芃,日本篆刻家协会常任顾问尾崎苍石等出席纪念活动和展览开幕式。
为加强中国篆刻艺术院的学术力量,在十周年纪念活动之际,中国篆刻艺术院增补了七位研究员,他们是:朱炳仁、高庆春、戴文、艺如乐图、晋鸥、冈野楠亭、井谷五云。
“大美篆刻——走进生活中的篆刻艺术作品展”旨在展示当代篆刻界的最新创作成果以及篆刻这门古老艺术与当代生活的紧密联系,使篆刻艺术走向民众、贴近生活。展览共展出一百位篆刻家的篆刻作品(包括印屏、印章原作)及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的篆刻衍生品,包括印章原作94件,篆刻的衍生艺术品89件。展期为一个月。
展览设计了三个展区:印章艺术展区、印章及其衍生艺术品展区、观众和艺术家的实践互动区。印章及其衍生艺术品展区是把篆刻的审美特征作为一种创意元素,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此次展出的篆刻衍生品种类繁多,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生活用品,如茶杯、陶碗、茶承、电话卡、手机壳等;有文房用品、案头装饰,如笔筒、镇尺、印泥盒、印规、刻刀等;还有把印章作为标识的运用,如衣服、箱包、产品包装等。衍生品的制作方法和工艺也很丰富,有印刷、镌刻、钤盖、焙烧、翻铸等。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篆刻,近距离地接触篆刻创作的每一个细节,从中体会篆刻这一艺术形式的金石趣味、文化内涵,展览现场特别开辟了观众和艺术家的实践互动区。在这里,观众可以亲手尝试创作,体会篆刻艺术的无穷魅力。
参展的作者主要以中国篆刻艺术院的研究员为主,另外每位研究员推荐一名艺术家参加,还有一小部分是中国篆刻艺术院推荐的艺术家。这样的作者构成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大家的推荐,还可以发现新人,从他们的艺术中得到新的启示和收获。
开幕式后,举行了题为“篆刻艺术走进现实生活的意义”的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中国篆刻艺术院部分研究员及业界专家学者参加,与会专家就篆刻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积极发言,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研讨会由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冯宝麟、尹海龙和范正红主持,骆芃芃作了总结发言。
中国篆刻艺术院于2006年成立,隶属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以创作和研究中国篆刻艺术为核心的国家级院体机构。2007年和2015年,中国篆刻艺术院相继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篆刻艺术硕士点和第一个博士点,还开办了中国第一个篆刻艺术研究生课程班,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篆刻家。
中国篆刻艺术院和西泠印社目前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篆刻”的申报单位和传承保护单位;中国篆刻艺术院也是“金石篆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单位和传承保护单位。为传承和保护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中国篆刻艺术院一直致力于将篆刻艺术带入生活。此次展览总策划和总设计骆芃芃说:“1994年我与国家邮政局合作了一套紫砂壶邮票,首次将篆刻艺术引入了邮票中,那四张一套的邮票上印着‘方非一式’‘圆不一相’‘泥中泥’‘艺中艺’的印章,至今依然是集邮者追捧和珍藏的对象。”而此次展览也试图通过展示篆刻艺术作品及其衍生品,让观众多方位地欣赏、认知篆刻美以及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材质美、器物美,开拓和延展篆刻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