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下结构

上下结构的字形在视觉观感上是“

1”,不同于左右结构的“2

”,格外注重整个字形的重心平稳。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是上宽下窄、上大下小,但在具体处理上,按照笔画的多少和走势生成不同变化,虽有泰山压顶之势,但终能见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虚”“震”“忘”三字上下基本等宽,但字形中间有笔画自然伸缩,显得跌宕多姿。如“虚”字中“丘”部的四笔竖画处理各见不同,但这四笔竖画又不是绝对垂直的,始终不离自然之美。“震”字的“雨字头”是绝对对称的,“辰”部是相对对称的,其中的“

3”两笔略朝外开张,使得疏密有致,也保持了字形的平衡。“忘”字中“亡”部与“心”部大致等宽,而“心”部中“

4”线打破平正,凸显疏密关系。

“勇”字较特殊,字形瘦长,体式高纵,大致等宽,“甬”部的“

5”和“力”部中的“

6”笔画朝不同方向使力,出现“

7”的运动轨迹,保持了均衡,静中见动,产生特殊的美感和韵味。

“思”字上窄下宽,严格来说是上下窄而中段部分略宽,字形显得跌宕多姿。在邓石如的手中,篆书处理常常具备一定的规律,但总是会有一些特例。也就是说,个人可以建立起一定的规矩法度,但从来不为法度所限制,视需要而能够打破这种规矩,依照字势的要求来进行,从而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变化。

如前所述,上宽下窄的字例较多,如“吾”“背”“臂”“勶”“整”“叶”“尊”等字,但各臻其妙。如“吾”字自然而然,“口”部太大则不免显得突兀,恰到好处。“背”“臂”二字下方皆为“月”部,一圆一方,随笔势自然挥运。“勶”字“力”部中“

8”与“整”字末笔“9

”,都起到了力托千斤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细微的动作,就无法稳住整个字形。“叶”字上密下疏,参差错落,“尊”字上大下小,“10

”笔画如同千斤顶,托住字形上部分的分量,而字形下方的留空使得气息流通。

4.包围结构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篆书不同于楷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包围或半包围结构,但因为出于区分字形美观和重心平衡的需要,出现类似包围的体式,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体式结构而称之为包围结构。

今列举数字以观,如“昏”“孝”“椀”“贷”“嘉”等字,将字形中的笔画延长而成包围之势,或是某些偏旁部首居于一隅而成包围之态。“昏”字中的“10

”笔画处理成为点睛之笔,有效地保持了体式的均衡。“孝”“椀”“贷”三字两侧各有下垂的长笔画,将原来是下半部分的部首缩小,安放其间,同样也是使字形妥帖稳重之功效。“嘉”字较特殊,“加”部中“

11”笔画有意延伸,使得字形上下团成一气,分量保持均衡,凸显匠心。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