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人画在承继宋元绘画精神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主观情感的抒发。明末清初是政权交替的敏感时期。官场上,因不融于新政权的体制,部分士大夫遭受排挤,不得不弃官从文,寄情书画。坊间画家和画派纷纷崛起,群星璀璨,名家林立。其间,出现了复古与创新两种理论派系:复古派恪守董其昌所倡导的文人画传统,运用平稳安逸的构图形式表达传统文人的意兴和情怀;创新派则在作品中彰显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遗民精神,借花鸟、山水抒发仕途失意或亡国之痛。程正揆就是这一时期创新派的代表画家。
程正揆(1604-1676),初名正葵,字端伯,号鞠陵,湖北孝昌人。他于天启四年(1624)中举,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因得罪辅臣被调外任,迁居至秦淮河青溪旁,因此号青溪道人。清初,程正揆被重用,曾官至工部右侍郎。顺治十三年(1656),他受御史弹劾,下部院察议,翌年被革职,时年54岁。回家后,他倾力诗文、书画创作,借以抒发江山易主、今昔迥别的感慨。
程正揆早年的绘画风格受董其昌影响,并直接得到董的指授,笔墨明洁隽朗、古朴雅致。他晚年居金陵(今南京),与“清初四僧”之一的石谿交往甚密,二人并称为“二溪(谿)”。此时的程正揆受石谿禅学思想影响,画风趋于浑厚,笔墨枯劲简老,设色不拘一格。程正揆创作的山水画以手卷形式为主。这些手卷大多统一在“江山卧游”这个总标题内,据考证约有五百卷,以“第一”“第二”“第三”等为副标题加以区别。这种形式的山水画创作,在我国古代甚至是近代画坛都极为少见。《江山卧游图》是程正揆穷尽毕生精力与心血创作完成的,始创于顺治六年(1649)他赴北京正式上任时。作品起初的标题仅有“卧游图”三字,并未有数字副标题。这说明在最初创作时,程正揆并未想到后半生竟会以此题为其山水画创作的总标题。《江山卧游图》整个创作历时28年,随着程正揆境遇和思想上的变化,画中所表达的个人情感也在发生着改变。
此卷《江山卧游图》(见上图)为纸本设色,纵29.4厘米、横310厘米,现藏于广西博物馆。据题识可知,此作为第一百十八卷,作于辛丑年十月,即顺治十八年(1661)。在现存的《江山卧游图》第一百五十卷中,画家自题:“此图作于辛丑十一月,予自金陵归澴,舟中随笔……”这说明程正揆在作一百十八卷时仍在金陵,且仅一个月就创作了三十多幅作品。此卷金陵山水是其创作灵感大量涌现时期的代表作。此作不仅吸收了倪瓒用笔疏简的绘画特点,还参以米家墨法,同时又兼具黄公望浅绛山水素雅清淡、明快透彻的气韵。画中左起有一条大河布满画幅,岸边树石林立。远处扁舟摇曳,近处一人孤身立于江边。庄园、屋舍或坐落水滨,或隐于山林。崇山峻岭间,怪石林立、奇峰突兀,江面波澜不惊。左右构图一简一繁,树石、溪水一动一静,使画面意境深邃幽奥。程正揆一生坎坷不平,历经浮沉,创作此图时已经辞官回家,寄情丹青,纵横笔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展现的是一种向平和淡逸状态的过渡,是对“投身新雨露,满眼旧江山”( 程正揆《再用前韵答沈三在夫》)的抒发。画中对孤身老人将要踏入恬静安逸的山林的描绘,似为作者对自我境况的隐喻。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他怀有冲淡的心境,追求高雅无私与清静无欲的状态,以获得真正的精神解脱。
程正揆的作品具有较强的开拓性与创造性。他所完成的五百卷《江山卧游图》在绘画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这不仅体现在作品数量上,还源于他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和高度的自我约束力。程正揆热爱山水,亲近山水,在辛勤从事山水画创作的同时,又不断总结经验,使作品笔情纵逸、意韵萧然,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情感,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山水画是他与自然对话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把他的作品提升到了“逸品”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