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河南省的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与中原美术一同崛起,且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过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河南省用三十年的时间打造出一批实力强劲、整体素质高、具有开拓精神的中青年画家。他们的作品连续在全国性的各项美展中获奖。这些画家为美术界所瞩目,已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中原山水画劲旅。
中原山水画崛起于全国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之中,具有较强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色;加上中原丰厚文化底蕴的影响,中原山水画呈现出重传统、重生活、具时代气息等多方面的特点。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具体阐释中原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第一,中原山水画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五代北宋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中原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地位。该地区的荆浩、郭熙、王希孟、李唐等一批承前启后的山水画大家奠定了中原山水画雄厚的根基。宋室南迁后,中原山水画整体黯淡,但其传统精神并未就此泯灭。具有强烈宋画意味的大山大水、全景式构图在新时期的中原山水画中不但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而且呈现出发扬光大之势。中原山水画家具有注重艺术修养的传统,书画兼擅者代不乏人。已故老画家谢瑞阶的黄河画卷和章草作品都堪称典范之作,陈天然、王威、丁中一诸先生都是书画兼修的榜样。新崛起于画坛的中青年画家也都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
第二,中原山水画善于表现大场面、大题材,笔墨并重、南北兼容,深得北宋绘画传统的浸润与熏陶。当代中原山水画家较好地继承了这一艺术特点,谢瑞阶的《有水自天来》、胡定鹏的《泮坑飞瀑》、桂行创的《知有人家在翠微》、宋治国的《苍岩叠翠》及笔者的《恒山悬空寺》等作品都致力于大场面、大题材的体现。大山大水、大场景既是中原山水画古老的传统,也是当代中原山水画家的胸襟所在。山水画创作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表达,更是画家渊源学养、胸怀四方、忧患意识的主观表现,以情入画、情景交融方能感人至深。中原山水北有太行、邙山,南有伏牛、大别,黄河横贯,淮河蜿蜒,山河相间,可谓山水画家成长的“风水宝地”。它成就了唐宋山水画的辉煌。而对于续写辉煌,当代中原山水画家责无旁贷。
中原地处东西咽喉、南北要冲,为“九州”之中,其文化的影响力曾经辐射四方。中原自古就以开放的胸襟迎天下,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反映在山水画创作上也是如此。中原山水画在深谙北宋传统的基础上,南北兼容,东西博采,笔墨并重,形成中原面貌。河南山水画界老一辈画家,如河南大学美术系的胡定鹏先生毕业于广州美院,师从关山月、黎雄才诸大家;傅智明先生毕业于中央美院,师从李可染先生;陈良才(已故)先生毕业于湖北美院;王威、丁中一诸先生则毕业于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作为河南山水画坛的导师级人物,他们的画风源自京、浙、鄂、粤等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山水画家的师承大多也源于如上体系。
三,老、中、青画家梯次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河南山水画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山水画家,他们以自己辛勤的创作为河南山水画创作的腾飞创造了条件。除了前文提及的老画家之外,尚有龚柯、张绍文(已故)、郑玉崑(已故)、王天佑、乔溪岩诸先生为河南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由于时代的局限等原因,他们的画名与实力并未相符,但他们为中原山水画所作之贡献不可磨灭。
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一大批年龄相近、志趣相投、毕业于艺术院校的中青年山水画家在老一辈的关怀、呵护下,迎着新时期美术大潮,中流击水,一显身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基础较好,接受过严格的学院训练,有较高的艺术追求,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具有可贵的开拓精神,又能脚踏实地、深入生活、积极开展山水画创作实践活动,逐步实现了中原山水画的崛起,使中原这一地域山水画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文化意识的不断觉醒,民族艺术得到空前的弘扬和发展。在中国画界,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了山水画要“回归本体”“正本清源”的主张,使得全国范围内山水画的发展脉络一下子明晰起来,也为新时期山水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年轻的一代山水画家正是在这样一种艺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包括中原地区的山水画家。他们向传统汲取营养,从传统入手,不急不躁,反复锤炼,正在成为山水画创作新的中坚力量。虽然其中也有死学某家某派的不良风气,但就整个发展态势来看,中原地区的美术发展是成熟、健康的。
第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原山水画风是引领中原山水画创作的旗帜。就画风而言,有些中原画家的作品虽看似“老生常谈”,但却不可或缺。长安画派、岭南画派、新浙派、新金陵画派等已为美术界所公认,黄土画派、关东画派、漓江画派等也正在孕育中。纵观古今,画风、画派的共同之处就是地域性———画风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明晰这一根本点,中原山水画风的建构就显得很有针对性,也符合中原山水画发展的规律。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山水画创作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品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原地域特点。黄河、太行、邙山、大别山等已成为中原画家表现的主要题材,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这一题材的艺术表现力已成为中原山水画创作能否再创辉煌的关键所在。画风、画派的形成有其自身规律,不可强求,但历史总是呼唤强有力的人物登高望远、振臂高呼,引领大家携手并进、同舟共济。这就是高剑父、高奇峰、赵望云、石鲁等近现代国画大师一直让我们无法遗忘的原因。
基于以上总结与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的山水画创作有很强的实力和发展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引导合理、督促有方,河南山水画一定能够跃上更高的层面。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实施“两大跨越”的战略目标。省委宣传部支持并主办了“中原画风”作品展,在全国美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河南省相关美术部门决意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力争使中原山水画的发展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中原山水画植根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当代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厚遗产。对此,我们不仅要珍视,更要继承和发展。就目前来看,河南山水画创作注重传统继承、注重基本功训练已成共识,且不随时俗、不跟风、有定力。这在当下的山水画界是很难得的。但同时,河南省美术发展显露出创作思维不够活跃、缺乏变通、生气不足的缺憾。就全国范围来看,京津地区、江浙地区、岭南地区、陕西等地都是山水画的核心和重镇,是引领全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力量。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则是具有较强创作实力的第二梯队。河南作为其中一支劲旅,其创作实力与队伍组成已得到普遍认同,已有近十位画家具有较强实力和广泛影响,但缺少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使得河南山水画的发展在近几年处于相对停滞状态。这从近两届全国美展中河南山水画没有获奖作品即可窥见一斑。因此,扶持和培养顶尖人才是河南美术发展的当务之急。
中原山水画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时期,能否出精品力作,在全国美展中争金夺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爱护人才、凝聚队伍、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则显得更为迫切。中国美术的发展已进入多元化时代,而山水画作为主流画种之一,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活跃和重要,其在学术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优势和特定影响力较人物画与花鸟画更为突出。抓住这一机遇,弘扬中原山水画艺术,是每位河南山水画家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