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自然
汉字是方块字,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而书写字母文字时线是可以相连的。字形独立是汉字成为书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笔画的多寡、偏旁部首的大小等各种因素,造成千变万化,特别是一些独体字变化很大。邓石如的篆书从总体上来说为纵长形,但独体字往往因字生形,有不同的体式,一任自然。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纵长形,但形体偏瘦,如“内”“予”“肖”“育”“中”“柔”“共”等字,在临习时要避免愈加纵长、过犹不及的情况出现,同时也不要因笔画少而显得单薄。邓石如天生对篆书就具有一种应变能力,这些字例无疑是最好的说明。二是自然形,各不相同。如“由”字竖画略见伸展,整个字形近正方形;“日”字扁沓,反其道而行,实际上是从隶书中来;“走”字中有三条斜线,笔势较陡,不加规避;“情”字左圆右方,搭配不觉生硬杂凑;“杉”字笔画繁多,字形为左中右结构,“占”部安排在右上方,下半部分留空,不觉突兀。
篆书以平正老实、自然为上,搔首弄姿乃下下之策,即使有变形之举也要适可而止,务使妥帖,复归平正,切忌弄巧成拙、画蛇添足。
自然和功夫通常是评判书法的两极。功夫就是变形、变化的能力,然“既求险绝,复归平正”,自然为上,功夫次之。在篆书风格营造的过程中,人工安排的技巧是要有一些的,但最终目的是达到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是伸展,字形中有一笔或两笔的笔画伸出字形之外,突显婀娜多姿的体式。如“在”“焉”“匪”“层”“和”“光”“器”“明”“宾”“崚”等字,虽然都是笔画伸展,却能做到因字而化、因势生发。很多书家在个人风格形成的过程中常常将某一笔用到极致,既有风格的一面,但更多是习气。邓石如的笔法变化多端,如“在”字的长笔画垂直拉长,局部的疏密关系处理为之一变,虽然笔画少,却能营造出一种对比。“焉”字中有三笔同向平行的笔画,将第三笔放出,同样也营造出疏密对比。“匪”字将外框收笔放出,字形变方正为纵长的同时增加了疏密对比。“层”“和”二字中长笔画为斜线和弧线,形成动态感。“光”“器”二字中的长笔画从字形中心呈放射状,气度非凡。“明”“宾”“崚”三字的长笔画原本可以缩短处理,却故意延长,对字形局部形成半包围态势,使得彼此之间的呼应感更加明显,而且也有效地改变字形,摆脱俗熟套路。
二是位移,将某些偏旁部首移位,使得字形中心趋于平衡、稳重,而又能避免失却自然。如“此”“紫”“能”“耸”“敬”等字。“此”字变成上下结构,这一变形不值得提倡。然就全篇而言,这一挪就将扁平字态变成了纵长,整体统一。“紫”字将“
”部从右上方挪到右侧,字形变得纵长均衡。“能”字如果处理成左右结构容易失衡,此处改成梯形结构,更加匀称均衡、笔意流畅。“耸”字将“
”这样相背使力的方向,静中有动,又保持了内在的均衡。“敬”字将左右结构变为上下结构,营造出左右大致对称的情况,可谓别出心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