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时敏 作 绢本设色,纵163.4厘米,横99.1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时敏的山水画多是仿古之作,一生以临元画为主,并得董其昌亲自指点,临古水平之高,令人生叹。董其昌曾对王时敏临摹倪瓒的画称赞道:“盖迂翁(倪瓒)妙处实不可学,启南(沈周)力胜于韵,故相去犹隔一尘也。逊之(王时敏)为迂翁,萧疏简贵,如此图者,假令启南见之,当咄咄叹赏。”

王时敏在绘画上的“摹古”主张,散见于他的各类书画题跋中,后世刊行的有《西庐画跋》和《烟客题跋》。《烟客题跋》较《西庐画跋》内容上更为丰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王时敏的画学思想。

首先,王时敏所处的时期,正是吴派、松江派和华亭派等后学者拘于师门、自限眼界、流弊横生之时。他认为,今人不师古法或对古法浅尝辄止,只是一味自鸣出新,不是绘画的正道。他曾对时流不学古法痛斥道:“后有一二浅识者,古法茫然,妄以己意炫奇,流传谬种,为时所趋,遂使前辈典型荡然无存。至今而澜倒益甚,良可慨也。”所以王时敏力倡学古,以学古为画家成功的不二法门。

其次,在绘画思想上,王时敏直接继承了董其昌、陈继儒等人的南北宗理论和文人画思想,标榜董、巨、赵孟頫、元四家等为画道正脉。他一生致力于文人山水画图式的维系与建造,注重笔墨图式的总结与完善,希望以此来恢复五代宋元文人画的传统。与董其昌的禅宗顿悟法不同,王时敏认为“灵根”和“积学”不可分,他更多提倡儒家励学进取的精神。他将儒家雅正、温润、古厚的审美观念注入山水画之中,形成了用笔圆润、墨法醇厚、苍茫秀逸的艺术风格。

70岁后,王时敏生活安定,潜心绘事,艺术上更是日臻妙境。此画王时敏作于81岁时,落款处写有“仿黄子久浮岚暖翠图笔意”。